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简答题 1. 简述结构通讯的原则。 【答案】构思通讯的过程,是指结构通讯的过程。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即从抓主题思想入手的结构过程中,既要尊重新闻事实本身的条理性和内在联系,又要尊重受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在结构通讯的过程中,以下原则行之有效: (1)表现事实为本的原则 新闻通讯是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在安排结构时,首先要研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的类型,以清晰表现事实为目的,而不是要事实去服从体裁、结构的需要。如果是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考虑用纵式顺叙的结构; 如果是现场材料,可考虑写成新闻特写。 (2)表现主题为本的原则 主题是构思通讯的第一关,也是结构安排的“灵魂”。它是通讯“内在结构”的主线。提炼主题,用事实材料来表现主题,是记者最能发挥创造力的地方。在构思通讯结构时,要围绕主题来理顺全部事实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层次排列,将通讯的“意义性”结构表现得十分集中和鲜明,不可因硬模仿形式上的体裁、结构而打乱内在结构,即“意义结构”的逻辑脉络,使通讯的外部结构形式成为脱离主题的、没有生命的文字堆砌。 (3)简洁清晰原则 所写的每一篇通讯必须对人对事的各种复杂联系进行切割,只挑选出表现主题最有力的材料,这样才能使主题与素材相对简约清晰,易于受众的理解和记忆。而这种切割,又不能对真人真事的本来面目“伤筋动骨”,要符合新闻人物和新闻事实的内在逻辑。因此,在结构通讯时,务必使篇章宁小毋大,防止形神具散,要使主题集中,材料必须精当,以一当十。只有这样,剪裁方可显其清晰、亮丽、简约。 (4)均衡对称原则 “均衡对称”原则是新闻事实内在的逻辑性和整体性在外部结构中的表现。“均衡对称”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①要有层次意识。在构思时,要讲究每个层次上的清晰和前后层次的排列递进联系,事例的大小要大体相当、编排对称。 ②写新闻小故事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事例,而写较大的典型则需要几个骨干事例。 ③段落、层次之间的材料安排要考虑意义上的互异、互补。 互异,是指段落、层次之间的思想观点和新闻素材要保持某种不同的侧重点以示区别; 互补,是指各层次、段落之间要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所使用的材料不能互不相干,更不能相互矛盾,而应互相联

系,互相支撑,层层递进。

④通讯的首尾衬托、互相照应,以突出整篇文章的整体感。

(5)跌宕起伏原则

跌宕起伏,是指根据受众的阅读心理,在通讯结构的安排上注意形式变化,充分利用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所提供的时空框架,组织出具有美感特征的通讯结构。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人的好奇心而设置悬疑之处,能够吊起受众的胃口。

2. 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对记者有哪些要求?

【答案】以“再现”方式进行报道即描写性消息,其写作的基本要求为:

(1)简笔描写

描写性消息应力求简括,即以最快的速度,首先报告现场情景,形象地传达最新动态。掐写性的内容应是少而精,应抓取最主要的,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活动来写。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抓取主要镜头,典型细节,并加以简洁描写,使读者的目光更易集中,使新闻的视觉效果更强。

(2)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在有限的篇幅之内,记者描写的每一个景物、活动,都应是有丰富内涵的。即能以形象传达某种信息,帮助记者表达某种观点,如此,描写性消息才会有一定的思想性。记者要有慧眼,要善于撷取最能说明问题的活的材料来表现新闻主题。

(3)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描写性消息不排斥叙述,需要叙述来补充、说明、串连所描写的场景或人物活动。很多情况下,只有加入适当的叙述,事实才会更清晰、完整,记者的意见、观点才能明确体现。描写性消息的叙述,主要靠背景材料来完成,写作中,记者要善于为描写性消息添加背景。

3. 简述新闻素描的写作方法。

【答案】新闻素描又称特写性消息,实际上就是微型特写。它是以“再现”手法写作的新闻家族中的代表性成员。新闻素描的特点是以描为基调。新闻素描因其大多文字简练、篇幅短小,仍属简笔勾勒,它是典型的描写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的基本写作方法也适用于新闻素描:简笔描写; 选择景物应有说话意识、信息意识; 描中有叙,叙描结合。

此外,还需注意下列几点:

(1)灵活安排文章结构

一般的动态消息结构比较规范,“倒金字塔”结构成了一种通用的铺排方式。不少新闻素描,例如后面引用的例子,也是有概述型导语的。

(2)描写好典型细节

细节传神,一一通过典型细节,即最具代表性的细节,传达现场特有的气氛,传达新闻事实中只可意会的内涵,是新闻素描写作的最高境界。新闻素描中的典型细节,既包括事件现场的景物,也包括人物的情态,后者尤为重要。

(3)用自然、准确的文字再现事物本色

描写性消息,尤其是新闻素描,其特点是诉诸视觉,记者总是希望借助绘声绘色的文字,感染并打动读者。为题材的特殊性和这种写作心态所驱使,记者往往容易使用色彩过重的形容词进行夸张、渲染。这种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它会使新闻失真,会损害描写性新闻的客观性。

二、论述题

4. 试述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答案】从文体特征来看,通讯与消息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讯报道的事实比消息详细、完整、富于情节,可以满足读者欲知详情的需要。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一个事件发生了,消息往往是将事件的几个新闻要素报道出去:何事、何时、何人、何地、状况、原因等,让受众尽快了解到最重要的概括性信息,而通讯则往往在消息之后,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等读者渴望知道的详细信息加以整合,然后完整地报道出去。它满足了读者在知晓新闻事件大致结果后探求深层原因和获知详细过程的衍生兴趣,也有利于人们较完整、较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因此,详细、深入、完整是通讯文体的突出特色。

(2)通讯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它以感性的素材还原生活的原生形态,使这种文体更具感染力。通讯具备吸引力的秘密,就是充满了生活的“原汁原味”。它把人们熟悉的生活和不熟悉的新闻现场推到读者眼前,使读者去认识,去感知,并在感知中形成自己的体验。一句话,通讯比消息更多地触动读者的感官。

(3)通讯的文体较自由

消息的结构尽管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毕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结构方式:导语+主体。而通讯的结构没有上述消息类似的“格式”,没有导语和主体之分的固定结构,文体比较自由,有些类似于散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给予作者很大的创作舞台。各种笔法,各种结构,各种风格,都可以容纳在通讯这种文体中。可以从头到尾顺叙事实,也可以从尾到头倒叙事件; 可以用白描手法再现人物、再现现场,也可以触景抒情、缘事议论。可以用序数将报道分为几个大段来写,也可以用小标题来分割段落; 可以写对话体,也可用日记体。可用第三人称,也可用第一人称。另外,像时空穿插的“蒙太奇”手法,像评书段子一般的悬念设置,都是屡试不爽的“保留节目”。总之,通讯文体在表现形式上相当自由洒脱,它给记者建构了一个可纵横悠肆、飞转腾挪的创作舞台。

(4)通讯的主题鲜明、结构完整

消息是信息型文体,要求速报。有些消息,如简讯,甚至无需提炼主题。通讯则不然。主题对通讯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通讯是作者有意识组织起来的文体。将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有粗有细庞杂的事实材料组织在一起,没有一根主线把材料串起来是不可想象的。而主题的残缺、含混,也正是许多通讯失败的通病:中心不明、杂乱无章。因此,每篇通讯都必须有主题来统领素材。

从主题的角度来讲,文章中的每一个素材一一无论什么样的事实材料都是对主题有用的,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讯一旦完成,其结构是完整、严密、不容任意拆散的:有头有尾,环环相扣,其功能是以“整篇”为单位发挥作用。消息的“段落”在排版时可以根据版面的要求进行裁剪。而通讯一般不能任意砍去其中的段落,那样将使通讯的结构支离破碎,难以卒读,因为它破坏了通讯结构的完整性。

(5)通讯体现出作者较强的主体意识和个人风格

从理论上讲,无论消息还是通讯,都是记者有目的的写作,都表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通讯内容丰厚、题材广阔,它需要作者对素材的强有力的把握。选择什么事实,不选择什么事实,如何表现这些事实,完全受记者主体意识的支配,即思想的支配。在一篇具体的通讯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意识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有鲜明的主题; 二是作者常常以真情为文,以情动人。

采写一篇通讯时,记者面对的往往是复杂的、多层次的事实,如一个人坎坷的一生、一个事件的大小情节,一种社会现象的层层叠叠的因果链条。记者要向大众传播这些复杂的事实,必须经过一番周密的调查研究,即通过采访对事实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认识过程。达到了对事物的较深层的认识之后,就要考虑到如何表达的问题一一根据时代背景、大众兴趣和媒体报道方针确立自己的主题,然后紧紧围绕主题选择素材来结构文章。因此,一篇通讯的主题、选材和结构方式,都不是简单“搬运事实”的工作,都需要作者的思想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