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硕]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穆青的通讯在选材上的特点。
【答案】建国以来,穆青的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成为中国新闻界的范文。穆青的新闻足迹,记录并传播那个风云年代的主流精神。他把毕生都贡献给他所生活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等报道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为他那个时代所涌现出来的英雄模范人物树立起了一座座丰碑。
穆青的通讯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对典型材料和细节材料的选取及合理调配是不可忽视的。以穆青的几篇著名的人物通讯为例,对其中素材的选取作简要分析:
(1)运用典型材料烘托背景,体现人物特色和时代特色
《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一开头就写道,"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啊! 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 片一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 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样的描述画出了焦裕禄“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特定历史背景,并为他决心在兰考改天换地调好了“底色”。而且,这段描述当年兰考县灾荒的典型材料中萦绕的悲壮,也与焦裕禄悲壮的人生结局格调一致。
(2)细节材料的选取,使人物通讯所刻画的形象深入人心
凡是读过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一一焦裕禄》的人,都不会忘怀焦裕禄的那把椅子,以及他在一个大雪封门的夜晚去看望两位孤苦无靠的老人等细节。正是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使焦裕禄的形象得以在神州大地屹立。
(3)在选材上,将“典型”和“细节”有机结合
通过对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的细节描摹,刻画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只有通过对事对物的细节描写才能得以丰满,从而才能使典型人物的想象深入人心。
在《铁人王进喜》这篇通讯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有一回,他帮助一个井队制服井喷,在井场上两天两夜没有合眼,回到大队时,浑身上下都沾满泥浆,两只鞋用绳子绑着,己经分不清鞋和脚了。吃饭的时候,吃着吃着,碗掉在地上,人却靠在墙边睡着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也正是在大庆油田的典型环境中发掘出的。
2. 通讯选材需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通讯要具备说服力和吸引力,所用的材料必须充实丰满。为满足读者的特殊要求,如详细、生动等,通讯对选材的要求比较高,应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要围绕主题选材,选材忌重复这三方面,(1)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
由于人们更容易接受“暗示”出来的道理,记者要通过新闻事实表态、发言,被传播的这类
事实就必须典型,既普遍存在而又富有个性,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选材的典型性含义:
①突出,即所选材料较一般事实材料突出,有特点;
②普遍存在,即所选事例无论大小,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和事件。
(2)要围绕主题选材
围绕着主题,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事实材料,是记者用新闻价值标准过滤事实材料的结果。选择的每一个典型事例,都是想让读者顺着这一个个事实达到记者对事实本来面目的认识,要适应读者阅读时的思维习惯。
(3)选材忌重复
说明同一问题、同一侧面的事例,列举一个即可,不必连续用几个意义相同的事例来强调。事例最好大小搭配,各个事例之间或有差别、或有递进。
3. 分析下述材料宜用何种类型的导语,为什么?
附材料:
11月9日是本市开展的第七届“119”消防宣传活动日,也是本市第二个法定的消防宣传日。东城、西城、宣武等区分别在百货大楼、民族文化宫、北京西站北广场等地设立消防宣传中心站30多个,中心站前许多群众就家庭安全用火、用气等问题向有关人员进行了咨询,不少过往群众还观看了录像、文艺演出、现场灭火表演等。今天上午,全市各区县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在各繁华街区、主要街道和人员集中场所,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消防宣传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从11月3日全市冬防大会后至今天,全市共开展消防演习680多次,参加人数达3万余人。
【答案】上述材料宜使用延缓式的描述型导语。描述型导语是亦描亦述,描述兼有的导语,其特点是消息的开头即出现画面,出现镜头,具有可视可感的效果。
(1)宜使用描述型导语的原因
材料中的事件并非突发或具体的事件,而是可以预知的宣传日活动,以场景、画面为特征,因此不适用概述型导语。
(2)描述型导语的长处
①有趣,能以形象的画面引起读者的好奇,令读者不能不读;
②能以情境感染读者,让读者先有感性认识,再对事实进行理性的思考,从而强化新闻的报道效果。
二、论述题
4. 就如何写作工作通讯谈谈自己的看法。相关试题:怎样把工作通讯写的生动活泼具有可读性?
【答案】(1)从全局高度选取典型事实
写好工作通讯,首要的一点是记者必须胸有全局。他要明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明确他所采写的具体行业当前工作的重心以及圣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敏锐而准确地抓住有典型性、有指导性的事实,来揭示矛盾,分析与解决矛盾。
换言之,全局是“面’夕,典型事实是“点”,工作通讯的写作,是要通过对“点”的报道,来回答“面”提出的问题。这两者结合得越好,工作通讯的写作就越成功。对全局的把握,是在工作通讯写作中时刻要注意的。而对典型事实的选择,则一定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精心地筛选。
(2)进入工作现场,运用活的事实反映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或问题
写工作通讯不是写工作总结,如果只是概括性地交待一下过程,再罗列上一、二、三、四条经验,读者必然失去阅读的兴趣。工作通讯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它要遵循新闻报道的规律,运用新闻写作的基本手法,即用事实说话。
工作通讯的起点,一般也要从具体事实开始,或以具体事实贯穿始终。而这些具体事实如果不进入工作现场很难发现,也很难在写作中如实地生动地再现它。即采访所得来的新经验、新观念、新问题,必须通过具体的、活生生的事实传播给读者。要让读者以这些事实作为认识的起点,然后一步步顺着记者为其铺设的路径一一一系列经过梳理的事实,内涵着某种逻辑关系的事实,最终自己得出结论一一新经验、新观念带来的启发,达到工作通讯的传播目的。工作通讯的写作,同样需要强调到现场去,到实际工作的第一线去。
(3)从群众角度、生活角度写作
工作通讯自身的功能,决定它先天的具有自上而下的指导性。这种指导性是实际工作所需要的,但是这种指导性在传播中属于刚性协调,不易对广大读者产生较好的效果。如何把它转变为一种柔性协调,这里有一个转变角度的间题。
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特别是报道有关政策或者工作的重点时,要力求找到它们与老百姓利益的结合点。一般而言,只要找准这个结合点,即可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因此从群众角度、从生活角度来反观有关的工作,来报道有关的工作,一直是改进工作通讯写作的一个诀窍。
(4)虚实结合
既要注意使用通俗、具体、形象的语言,又可以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虚实结合,是工作通讯写作在语言运用上的两个方面的要求。实:是指语言要通俗、具体、生动、形象。因为工作通讯的语言最容易公文化,而且它报道的又经常是非事件性新闻,容易空泛、笼统,它所涉及各行各业的具体工作也容易落入专业化。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更要讲究语言的运用,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虚:是指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有议论。基于指导工作的功能,它与其他题材的通讯相比,评论的色彩要重一些。特别是那些有结论、观点非常鲜明的工作通讯,在某种意义上是带有述评性质的。因此在工作通讯的写作中,要学会和善于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即在叙述中带议论,在议论中带叙述; 要学会和善于运用“直接引语”议论,即用领导的、专家的、群众的见解画龙点睛地进行评论。
5. 社会观察通讯作为一种新闻报道题材,有其独特的采写要求。请你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答案】社会观察通讯的写作要求如下所述:
(1)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主持正义的精神
社会观察通讯在选题上的最大特点,一是要直面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舆论中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