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437社会工作实务[专业硕士]之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法论个体主义
【答案】方法论的个体主义又称个人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许多个人的聚集(整体上是个人主义的一种形式),以此解读和研究许多学科。个体主义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最早由韦伯提出,经过哲学家波普的论证,再由经济学家哈耶克精辟的论述,现已成为社会科学中影响广泛的方法论原则。
2. 社会资本
【答案】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即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而对于声望则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社会资本是一种从中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资本是一种体制化的网络关系,而不是那些靠亲属关系和血缘关系建立起来的自然联系,是在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资本具有潜在性和现实性;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网络资源,每一个被联系在其中的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但受益的程度要依每个人实践能力的大小而有所区别。
3. 社会学方法论原则
【答案】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集中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一些基本原则:
(1)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即客观性原则——把社会事实看成是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
(2)社会事实能够而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及解释性原则研究社会必须禁绝任何形式的还原论;
(3)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它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即分析性原则——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构成了社会学的两个不同但又必要的研究方法。
4. 全球化
【答案】贝克指出,全球化是一个过程的概念,具体而言,它指民族国家及其主权被拥有不同的权力机会、取向、认同和网络的跨国行动者所打压及穿透的过程。全球化创造了跨国性的社会关联和空间,重估了区域文化的价值并推动了各种第三文化的产生。
贝克指出,全球化过程的特殊之处在于可经验地研究的区域——全球交互关系网络的扩展、密度及稳定性,通过传播媒体的自我定义和在文化、政治、经济、军事诸层面的社会空间及影象流。全球化意味着非世界国家,更准确地说,全球化是无世界国家且无世界政府的世界社会。
二、简答题
5. 怎样理解和评价吉登斯关于结构丛和制度多重性的分析?
【答案】(1)结构丛
①结构丛是社会系统的制度关联所涉及的规则——资源系列。
a. 结构丛中的结构包含规则和资源两种因素;
b. 结构丛是多种规则和资源组成的系列,结构丛是结构的复数。
②考察结构丛,是指分离出各种转换/中介关系所构成的独特“聚合”。这种分析在确定结构性原则时已有所体现。结构丛的形成取决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包含的规则与资源的可转换性。
③对应于各种制度的结构都是由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和合法化结构聚合而成的结构丛。 ④结构丛内部的转换关系
作用的场域或时空领域不同,某一结构丛中的三种结构因素的地位是不同的:
a. 在符号和话语交流领域,处于中轴地位或起主导作用的是表意结构,而同时存在的支配结构和合法化结构则处于从属地位,这种结构丛所支配的活动领域中形成的制度是符号秩序或话语型态;
b. 在政治活动领域,权威性支配结构处于中轴地位,表意结构和合法化结构处于从属地位; c. 在经济活动领域,配置性支配结构处于中轴地位,其他两种结构同政治领域相同;
d. 在人际关系领域,规范结构或合法化结构处于中轴支配地位,其他两种结构则处于从属地位。
(2)制度的多重性
由于制度的实质被界定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所以制度不仅仅是被创造出来的结果,它作为普遍化的实践过程又不断地建构社会。因此,制度如同结构和规则一样,本身具有二重性。
6. 什么是形式社会学?
【答案】形式社会学:
(1)齐美尔认为,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因而社会学需要研究人们交往的基本过程和形式以及社会组织类型。人们在历史和现实中的种种相互作用、联系和行为,其中都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类似的相互作用模式,这些相互作用模式即“社会交往的形式”。
(2)社会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识别这些基本的社会交往形式。齐美尔特别强调社会学要研究各种社会交往的形式,他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就是“从各种现象中分出社会交往的要素……如同语法把纯粹的语言形式与这些形式赖以存在的内容分开一样”。齐美尔被认为采用形式主义方法来解释社
会,这就是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7. 为什么涂尔干主张社会学研究要坚持反还原论的原则?
【答案】涂尔干主张社会学研究要坚持反还原论的原则的原因:
(1)社会事实的一个首要特点是不可还原性,即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它不能用个人的行为和情感来说明和解释。涂尔干指出,社会事实虽然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来构成的,但是当个人行为一旦相互作用地构成社会现象时,它们呈现出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的显著特性。
(2)涂尔干所说的社会事实有两类:社会比率和“集体表象”。社会比率是由个人行为或个别事实相互联系而构成的统计比例或计量关系,他说:“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强度不同的舆论潮流推动着某些群体,或者有更多的人结婚,或者有更多的人自杀,或者有更高的或更低的出生率等等。这种舆论潮流完全是社会的事实……统计学以把它们孤立起来的方式把它们提供给我们……由于这些数字中的每一个都无区别地包括了所有个人的情况,那么在现象产生中都占有一份个人情况就被中立化了,因此,个人情况不对现象起决定作用。”
(3)从这个十分清楚的论证可以看出,社会事实的不可还原性是在舆论和统计中经过认识过程形成的。在人们对相互联系的个别社会现象的认识中,那些个别人或个别事件的个别属性被抽象掉了,剩下的仅仅是表现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关系,如出生率、死亡率等等。涂尔干认为,这些往往被人们称为概念或名称的关系,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而是确实的客观事实,并且是独立于个人意识与个人行为的客观事实。
三、论述题
8. 试述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答案】(1)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可以概括为两种倾向: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后现代主义。
①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来研究社会问题,是指从后现代概念的角度,利用后现代主义的整体论、有机论,强调用内在的关系、多元论及创造性等理论观点和方法来讨论、研究社会问题,并对现代社会学理论提出质疑和反思,建立一种辩证性的、非还原的多向度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
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后现代主义是指把后现代性的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纳入社会学的议事日程,作为社会学的一个科目,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2)后现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①后现代社会学的常用概念:非创造、非定义、非中心化、非连续性、非总体化、解体、解构、置换、差异、离散、消散、分解、去神秘化、去合法化等。
②后现代社会学的方法论特征:反对实在论,注重话语分析;反对现代主体,关注“他者”的生活;反对中心论和一元论,主张价值的多元化;反对表象论,要求终结表象秩序;反对本质主义,探寻现象之间的差异;反对传统的历史观,置换现代的时间和空间;反对现代的真理观和理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