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锂硫二次电池作为一种价格低廉、能量密度高、绿色环保的新型高比能二次电池,近年来倍受关注。硫单质的理论比容量高达1675mAh/g,它与锂片组成的二次电池理论比能量高达2600Wh/kg,远远超出锂离子电池(通常在250Wh/kg以下)。然而几方面的因素阻碍了锂硫电池的进一步研究与商业化,主要包括:(1)硫单质本身的电导率低(室温下仅为5×10-19S/cm)导致锂硫电池的库伦效率低;(2)充/放电中间产物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并进一步向负极迁移、电极反应过程中硫的体积变化(嵌锂可能造成硫体积膨胀,高达80%)等因素造成电池活性材料从集流体脱落并损失;(3)电池负极采用锂片,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产生枝晶,刺破隔膜、造成电池短路,从而导致的安全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从锂硫电池的正极活性材料出发,首先通过三步法,即先化学氧化聚合,再氯代,最后硫代的方法制备了两种含硫导电高分子材料:多硫代聚苯胺和多硫代聚吡咯,试图把硫键合到导电高分子的侧链上,通过化学键的作用来减少硫在充放电过程的损失。同时因为分子的主链——聚苯胺和聚吡咯具有离子导电的特性,因此同时也可以提高材料的库伦效率。然而,含硫高分子材料本身硫含量较低,聚合物本身在实验采用的放电区间内没有嵌锂能力,键合到聚合物主链的硫仅能与锂发生单电子反应,决定了材料整体的比容量较低。因此,本研究又制备了一系列纳米结构导电高分子载体材料,主要包括直径在100nm左右,长度在1微米左右的纳米线/纳米管和直径在150nm左右的纳米球。目的是利用纳米结构导电聚合物的高比表面积、高电导率等特点来负载硫单质,得到电导率高、能够充分缓冲硫在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减少活性物质从集流体脱落、并向电解液和负极迁移的纳米结构含硫复合材料。为了进一步提高载体材料的电导率,论文中采用了热处理、与银复合等方法。在硫与载体材料的复合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来达到减小硫颗粒大小、并尽量使其在载体材料中均匀弥散分布的目的,主要包括选取适当的温度进行热处理、分步法复合等手段,并最终得到了电导率达到5.2S/cm,比表面积约为12.83m2/g,含硫量在70%(wt)左右的性能优良的硫-导电聚合物复合材料。论文首次采用两种水性粘结剂—LA132和PEO的混合体系,结合正丙醇与去离子水做分散剂,解决了纳米材料难于涂布的问题,成功制备了与集流体粘附良好的正极极片。所制备的含硫复合材料在实验室自行配置的1M LiCF3SO3/DOL+DME(1:1,vol)与1M LiPF6/EC+DMC(1:1,vol)体积比为1:1的混合电解液中得到了最佳的电化学性能,首放比容量接近1300mAh/g,第114周的容量仍保持在620mAh/g。论文还尝试原位复合(单体在聚合的过程中同时负载硫)制备了纳米结构聚苯胺-硫复合材料(SPAN),其最大的特点是硫以纳米颗粒的形式分散在纳米结构聚苯胺材料中,其在1M LiCF3SO3 /DOL+DME(1:1,vol)电解液中前20周容量衰减迅速,但此后趋于稳定,本论文认为主要是与部分硫被吸附在聚苯胺纳米管的内部,这部分材料表现了稳定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因此在扩大载体材料内壁面积、适量减少硫负载的情况下,此材料性能有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外,此原位复合硫-聚苯胺复合材料表现了与传统大尺寸硫材料不同的充/放电电压,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论文首次采用PEO的水溶液做分散剂,在酸性和中性的环境下分别成功制备得到了直径在100~120nm之间的纳米球,并将其通过热处理实现与硫的复合,其在论文自行制备的混合电解液中表现了较好的电化学性能。材料首放比容量1224mAh/g,循环100次之后也保持在598mAh/g,且第20周后循环稳定,充放电效率基本维持在100%。此外,本论文认为聚吡咯与硫在充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协同效应,并有利于抑制多硫化物的溶解于迁移,具有较高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另外,本论文还对纳米结构聚苯胺的聚合过程、纳米结构的成因做了研究。研究表明,聚合物的微观结构与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体系的pH值都有很大的关系,并认为质子化了的苯胺分子及其低聚物是纳米结构聚苯胺的“种子”和“模板”。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