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个人差异论
【答案】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一种受众理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刺激一反应”论的基础之上,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理论。其核心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德福勒把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先天享赋与后天习性的,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由于受众存在差异,学者认为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它们带有主体性行为。这种观点是对“靶子论”的有力反驳。
2.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3. 刻板印象、刻板成见
【答案】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成见,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板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4.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
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二、简答题
5. 何谓“社会认同模式”(socialidentificationmodal )? 如何用该模式来理解大众传播媒介在舆论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答案】(1)“社会认同模式”的主要内容
社会群体的定义是拥有共同的社会特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认为他们自己是同属于一个社会类型的成员。群体的成员彼此之间不需要直接的关系,也不必有一个结构,对群体成员的身份的认同主要是一种认知的过程,人们对自我的认识和了解往往可以根据个人所属的或所确认的群体立场来获知。因此,一个人从其赞赏和确认归属的群体中获得‘种社会认同感。社会认同感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或出现或消失,当出现时,个人的言行会试图与他或她所属社会类别的规范一致,并配合相关的情境行动。(2)大众传播媒介在带来社会认同以支持舆论形成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其理解如下:
①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描述哪些群体对哪一特定议题存在争议,从而显示出哪些群体特征与议题有关。
②媒介通过描述各种群体是如何对该议题做出反应的,可以指出每一个群体所持的意见,并且告诉认同该群体的人们什么是应该遵守的规范。
③群体的意见规范在受众心目中的感觉很可能被传播夸大。
④人们自己承担起维护这种被认为是群体规范意见的责仟,且更可能去表达这种夸大的规范。正是在这个时候,对不同议题的舆论可能表现得更坚定、更具体了。
6. “有限效果论”包括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哪五项一般定理? 请逐项开列。
【答案】传播学者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对“传播流”研究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内容如下:
(1)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之一,而且只有在各种中间环节的连锁关系中并且通过这种关系才能发挥作用。
(2)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是对既有态度的强化。即便是在这种强化过程中,大众传播也并不作为惟一的因素单独起作用。
(3)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 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4)传播效果的产生,受到某些心理生理因素的制约。
(5)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三、论述题
7. 英国学者霍尔在对传播过程的重新认识中,提出了编码解码理论。他把传播过程分为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四个阶段,并指出这是一个结构性的整体,而非传统大众传播研究的线性模式。请论述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及其带来的启示。
【答案】霍尔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代文化研究的理论大师。他的著名论文《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打破了传统的传播研究模式,也是文化研究的转折点,代表了伯明翰学派在媒介研究方面的最高成就,这突出表现在他对意识形态的编码方式和受众解读方式的理论。
(1)编码解码理论的传播学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影响深远,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意义。这一理论旨在揭示形成电视信息的意识形态力量,当时,媒介的文化研究一般着重于舆论的构建、现状的再现、主导意义的难以抵抗性。虽然有偏好式、协商式、对抗式解读模式破除了观众被动性的观念,但这些模式的运用仍趋向于构建受众,在面对电视的意识形态上受众仍然是软弱无力的。编码解码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对促进受众的能动性分析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①受众告别了被动的客体地位。
该理论抨击了美国传播程序的经验主义与行为主义。霍尔认为,这些模式将传播视为直线传播,发送者到接收者间只是一条单向直线。在媒介信息的生产中,霍尔给予解码和编码以根本的区别,他认为,正是由于信息已经被发送出去了,才无法保证它的到达,从最初的信息组成(编码)到信息被阅读和理解(解码),传播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自己的决定因素和存在条件。霍尔强调,信息的生产和消费受一系列因素影响,包括它使用的中介话语(如电视中形象、声音的使用)、信息构成的话语情境(电视新闻的视觉惯例)、传送信息的技术(电视新闻故事现场转播与录像的不同的指意功能)等。媒介文本的解码依赖于特定的职业标准和程序、制度关系和技术设备(电视摄像机、录像带、麦克风、磁带录音机等)。一旦信息被编了码,它就要面对受众的解读策略。受众的接受依赖于文化、政治倾向、他们同更宽广的权力框架以及生产技术(收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光盘等)的关系。
②传媒的信息内容成为新的文化与社会研究资源。
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70年代早期人们更为关注媒介信息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霍尔将符号分析方法及意识形态等概念引进来,强调了文本的威力以及文本的生产和接收的社会政治环境的重要性。他将媒介文本视为分析文化与更广大的社会与政治结构关系的一个环节。霍尔认为编码和解码是由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力量产生和决定的,而且它们使用了结构不同的符号。编码者和解码者所用的符码(code )存在不相符的可能性,因此,他主张以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术语来解释这些不相符。
(2)编码解码理论带来的启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