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吉林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2. 社会责任论
【答案】社会责任理论是继自由主义理论之后出现的又一种媒介规范理论。它由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代表性著作是1947年出版的《一个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社会责任论的内容包括: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 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3. 社会雷达(环境监视)
【答案】社会雷达是对大众传播环境监视功能的一种形象比喻,由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环境监控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报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信息,监控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人们察知和掌握内外环境的变动,认识自身所处的地位,确定应变之策提供帮助。大众传播的这种功能与雷达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具有类似性,因而施拉姆将之称为“社会雷达”。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的社会雷达功能是其首要功能,是社会正常运作的前提。
4. 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即将对象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一定属性预先分成若干类别(层),分别进行随机抽取。分层抽样的好处是:①使大规模的抽样变得较为容易,便于调查过程的管理; ②可以提高推断的精确度:③便于数据处理阶段对不同属性的群体进行分析比较。
二、简答题
5. 简述对“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的理解。
【答案】“体外化信息系统迎来重新统合的时代”这句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1)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功能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例如视觉系统、听觉系统、保存和记忆系统、处理和传输系统、私人信息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等等; 就媒介而言,则有信件、书籍、
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传真、计算机、人造卫星等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分散的媒介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90年代以来一个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各种不同的媒介功能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换句话说,过去由分散的媒介系统所执行的不同功能,今后将会统合到信息高速公路这一综合的信息传播系统当中。可以说,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意味着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2)媒介是人的延伸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传播媒介也就是人的不同感官和器官向外部世界的“延伸”,这个过程不断扩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媒介从人体“延伸”出去的过程,也是媒介不断获得独立性和自主性的过程。任何一种媒介对我们来说都是外在化的客观事物,它们会拥有自己的运动规律,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改变人类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媒介为核心的社会信息系统越巨大化,结构越复杂化,人类对它的控制就越间接、越需要在更大范围内的合作。例如,在信息传播局限在一国之内的时代,本国公众、政府和公共机构尚能对社会信息系统实行有效的管理,但在互联网络遍布世界、跨国卫星充塞太空的今天,对全球性信息系统的管理和运作就需要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而密切的合作了。
6. 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结合实际谈谈其理论的意义。
【答案】(1)库尔特·卢因对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贡献
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卢因在有关改变食品习惯的实验中发现:家庭主妇是家庭消费新食品的把关人。“把关”概念可以适用于范围广泛的各种传播环境。1947年,在卢因去世前的最后一篇文章《群体生活渠道》中,对传播体系中的把关过程作了理论说明,这对于后来的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着广阔前景方向的贡献。
(2)“把关人”理论的意义
①“把关人”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成为揭不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控制机制的重要理论。
②影响“把关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政治和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传播信息因素、传播组织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以及把关者自身的因素。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③把关人理论最有价值的一点是:收到的信息和送出去的信息并不是对等的,其差异程度取决于把关人的需要。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三、论述题
7. 近年来,网络参与了许多新闻事件的传播,如郭美美红十字会事件、宜黄拆迁事件、温州“7"25”动车事故、番禺垃圾焚烧厂反建事件等等。请结合案例,讨论网络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
【答案】(1)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进入一个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传播者。这使得新闻传播的源流更加多元,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2)网络增强新闻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事件一经在网络上发布,往往立刻能收到许多网民的反馈和讨论,传受双力能进行互动。并且在讨论过程中,可能还会有新的传播者出现,各种信息会源源不断地暴露出来。例如在郭美美事件中,不断有新的人提供郭美美的信息,最终使事件J 漫慢明晰。
(3)网络传播增强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网络可以实现24小时随时发布,而大多数传统媒体由于出版周期,审查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在速度上很难与网络相匹敌。"7"25”动车事故最先通过微博传播给公众。并且在事故发生后,不同的微博用户及时发布事故最新的进展,实现“微博直播”。网络传播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也促使传统媒体不断提高效率,缩短发布时间。
(4)需以专业主义精神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传统媒体介入网络群体性事件,首要遵循的是独立、客观、真实的新闻原则,无限地逼近事实真相,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之责,组织公共讨论、辩论,通过对作为个案的群体性事件的自由讨论,培植公民精神,为中国向民主、法治社会转型做奠基性下作。
②要认识到网络只能作为消息源而存在,在群体性事件中,网络上涌现的信息未经直接求证,不能采信。由于参与网络传播者未受过必要的新闻专业技能训练,也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中不同当事人基于不同利益诉求,利用网络的便捷,有意散布不真实信息、片面信息以影响舆论,围绕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因而面目异常驳杂,如果不加求证而贸然采用,难免犯下低级错误。
③应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与公信力优势,密切跟踪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脉动,在事件焦点处及时介入,力争在核心事实上实现突破,达到正本清源、及时引导舆论的目的。在“温州7"25动车事故中,死者的家庭赔偿曾经-时成为舆论焦点,各路记者及时联系当事人,以一手的报道获得丁可靠的事实,澄清f 网络传言,为公众认识事件提供了可依据的事实材料。
④必须加强对文本的控制,防止不节制的叙事伤害媒体的声誉。网民的评论并不代表真理,媒体秉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理念,只对事实负责,既不应馅媚权势,也不应该迎合大众。媒体对于复杂的事件要做延伸性报道,对于事件的背景做出完整的还原。
8. 有80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时政周刊类杂志《新闻周刊》(Newsweek )将于2012年12月31日出版最后一期印刷版杂志,于2013年全面转向数字版。全新数字版杂志将被命名为《环球新闻周刊》(NewsweekGlobal ),并启用付费订阅模式。谈谈你对此事的看法。
【答案】《新闻周刊》的停刊在一部分看来意味着“报纸消亡”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时代,报纸作为传统媒体,面临着即将被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挑战和更加具有竞争性的淘汰机制。
(1)《新闻周刊》的停刊揭露了一个事实:报纸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微利”时代,这一方面是由于报纸自身单一的经营模式、同质化的倾向,以及在长期竞争中使其发行和扩张趋于饱和所致。另一方面,来自新兴媒介的冲击,使得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得到重新分配。
(2)新媒体以其实时性、双向互动性、整合信息的海量性、综合的试听感受,使得过去以“时效’夕、“内容”为王牌的纸质媒介黯然失色; 便捷的移动设备为受众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和随时随地的阅读环境,在考验着纸质媒体的易读性; 在新媒体的广告平台上,宽松的网络投放环境和对目标人群更清晰区分方式,使得报纸原本拥有的广告资源被迫分流,而报纸不是以售卖价格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