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889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之公共行政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公共管理方法
【答案】新公共管理方法是指以现代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技术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以降低公共行政成本提高公共行政效能的现代行政方法。新公共管理方法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下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在管理方法上,新公共管理明显带有企业管理的特征。
2. 公民投票
【答案】公民投票是指由全国公民(主要指选民)用直接投票的办法来通过或批准某项法律,或决定对内对外政策、政治制度等方面的重大事件的民主形式。公民投票(公民公决)是直接民主形式之一种,是主权在民宪法原则的具体适用。这一民主形式起源于古希腊的平民表决,发展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君主独裁专横的斗争,并作为民主制度的一种形式保留至今。在人日较少的西方国家里,这种直接民主的形式甚至占有统治地位,公民投票有助于公民对政府行为进行监控。
3. 直线分权制
【答案】直线分权制是指把组织的一种职能或者生产程序的某一阶段或某一部分,相对独立出来,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待的组织结构模式。直线分权制不是真正的分权管理,而是介于直线职能制与事业部制之间的一种管理组织模式。其优点在于:调动组织各部门的积极性; 解决组织规模过大不易管理的问题; 行政首长将部分权力分给下级职能部门或生产单位,减少了自己的行政事务,从而把精力集中到战略问题上来。其缺点在于:行政长官难以为生产单位制订的明确任务,造成考核上的困难; 各生产单位领导人难以了解企业的全貌,在信息沟通和决策权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在国家行政组织结构中,除某些大型公共建设项目需要外,通常较少采用。
4. 系统分析力法
【答案】系统分析方法,又称生态研究法或环境研究法,是指把要解决的行政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的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的重点在于系统各个相关部分的交互影响、双向往来、动态平衡、彼此关系。由于系统具有几乎无限的相关性,因此如何合理地建立“分析单元”,进而正确地解析各个分析单元之间的联动、因果关系,是系统分析方法的基础性工作。
5. 治理理论
【答案】治理理论是指研究如何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共治的理论。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治理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治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理论: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二、简述题
6.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渊源。
【答案】从理论渊源上看,公共行政学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在四种理论的基础上或直接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公共行政学的理论渊源包括:
(1)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尤其是国家学说,为公共行政学提供了有关国家权力(行政权)、民权民意、政府结构、政治过程等概念和范畴,提供了传统的理论和思辨的研究方法。
(2)君主制时代德、奥两国的官房学。官房学又称为计臣学,主要研究如何有效地为国家(君主)管理财政、经济、行政等问题。当时政府将官房学作为候补官员的培训项目,并于1727年起设立了专门的讲座。官房学在改进行政制度、积累行政经验和人员培训等方面为后来的行政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官房学以后逐步演变为公共则政学。
(3)普鲁士的任官制度和英国的文官制度。18世纪初期,普鲁士在西方首先创立了依据考试任用官吏的制度。1713年,普鲁士规定必须经过考试竞争才能任用法官,10年后进一步明确此规定适用其它官吏。英国则在1805年设立了常仟文官,1854年正式确立了常任文官制度。文官制度为公共行政学的公共人事行政的研究提供了最主要的范畴和最早的规范,因而对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具有自接的推动作用。
(4)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兴起的行政法学。行政法学与资产阶级革命几乎同期产生,其最初的宗旨,是要反对和制止封建君主对资产阶级的强权的、粗暴的甚至是肆无忌惮的干涉和掠夺,后来则演变为研究行政法律关系的学问。行政法学开创了“依法行政”思想源流,建立了“法制行政”的最初的理论规范,而这恰恰是迄今为止公共行政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行政法学直接促进了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在这四种理论的基础上,公共行政学建立了基本的理论基础,形成了初步的学科体系,发展为一门综合系统的科学。
7. 简述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之间的区别。
【答案】(1)理性决策理论
完全理性决策是以亚当·斯密的占典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经过一些功利主义者的发展,以及现
代管理科学家的概括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决策理论。理性决策的理论是建立在“经济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人”知道全部可能的行动,知道哪种行动能得到最大的效果,知道从所有的可行行动中挑选最好的一种。受这种理沦的影响,理性决策模式认为人在政治和行政决策的活动中也是可以非常理性的。这一决策模式的研究方法带有明显的传统特征。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
①决策者知道所有同具体问题有关的目标;
②所有有关问题的信息都是可得的;
③决策者能辨别所有的选择;
④决策者能有意义地评估这些选择,即研究选择的结果并加以衡量和比较;
⑤所作的选择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决策者指出的价值。
(2)渐进决策理论
渐进决策是指决策者在决策时在既有的合法政策的基础上,采用渐进方式对现行政策加以修改,通过一连串小小的改变,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逐渐实现决策目标。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倡导者是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林德布洛姆认为,理性决策只是一种“虚幻的理想”,它在实际的决策活动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多方面的困境,即:
①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
②决策所需的信息是不充分的;
③决策分析成本高昂;
④难以形成令人满意的决策评估方法;
⑤决策中的事实和价值这两个要素之间关系密切,难以区分;
⑥决策所涉及的有关变量所构成的变量系统的开放性程度;
⑦分析者所需要的分析步骤的策略次序难以确定;
⑧政策问题实际上是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这些理性决策,“犯难”的问题,却恰恰是渐进决策能够有所作为的地方。
(3)理性决策和渐进决策之间的区别
①前提假定不同。理性决策模型的前提是人们在决策时遵循最大化原则,选择最优方案,谋求最大效益。作为决策的主体,始终坚持理性化活动,不存在任何非理性成分。有限理性模型的前提是现实生活过于复杂,人们只能遵循满意原则。渐进模型认为现实政治是渐进政治。
②适用的范围不同。理性决策模型过于理想化,适用范围并不广。有限理性决策还比较符合现实。而渐进模型则适合稳定的社会,在动荡的社会是不合适的。
③出发点不同。理性决策是完全建立在完全掌握了所需资料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决策的环境条件和决策者个人的时间精力等限制,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而渐进决策强调决策者的决策是从现行政策出发的,只是对政策进行渐进的调整。在人类智慧能力有限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互动、调适来做出决策是可行的。“决策者是在一系列相似的方一案之问进行抉择的,一个政策只针对一个问题; 政策是通过不断的尝试、调整、再尝试、再调整而实现变迁的”。政策决策就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