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二) ... 9 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三) . 16 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四) . 21 2018年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705中外戏剧基础之西欧戏剧史考研核心题库(五) . 26
一、名词解释
1. 阿里斯托芬
【答案】阿里斯托芬被誉为古希腊“喜剧之父”,是希腊旧喜剧的代表作家,他一生写了340部剧作,现存11部。《阿卡奈人》是他第一部获得头奖的作品,通过农民狄开奥波利斯单独和敌人蜡和,从而过着幸福生活的荒诞故事,表达人们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其他作品有《蛙》《财神》《鸟》等。
2. 拉辛
【答案】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后起之秀,其代表作品《安德洛玛克》被认为是第一部标准的古典主义悲剧,其它作品有《费得尔》和《爱丝苔尔》等。其悲剧多采用古希腊作品中的题材,表现情感战胜理性,人物因此招致悲剧结局,侧重爱情心理描写。
3. 荒诞派戏剧
【答案】荒诞派戏剧是二战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20世纪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典型的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
4.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答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一个包括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和方法等系统专业知识的演剧体系。它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毕生创作和教学经验的总结。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作并发表有《我的艺术生活》和《演员自我修养》等书,被认为是对“体系”的在实践基础上的全面理论总结。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演员和导演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角色创造和整个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概括地说就是:表演艺术的任务就是根据剧本要求在舞台上再现角色形象,但要把形象体现得真实和深切就要求演员进入体验过程,在自己的天性中找到角色的依据。从而把自己完全转化为角色,每次表演都是如此”。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我国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5. 歌德
【答案】德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期的伟大诗人、作家和思想家。其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奠定了他在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歌德一生成就卓著,在诗歌、戏剧、小说、文艺理论、哲学、历史学、造型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其代表作有剧本《葛兹·冯·伯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诗剧《浮士德》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论的要义。
【答案】“陌生化效果”是布莱希特独创的一个戏剧术语,是他的叙事式戏剧理论的核心内容。“陌生化效果”就是在舞台上要把人们所熟悉的、习以为常的事件以另一种样式展示给观众,以引起人们的惊奇,从而诱发观众去思考。为达到这目的,布莱希特从编剧、导演、表演,甚至舞台美术及音乐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戏剧的主张。布莱希特认为随着20世纪科技的发展,舞台有可能把叙述的因素纳入戏剧表演的范畴。他写的戏剧往往不分幕只分场,每场可以独立存在,只是在结局和人物上与整体有关系。
(1)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表演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和角色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能把自己融入角色,演员应该把自己理解的角色表现给观众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演员演得逼真,就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致使观众随着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体验的各种情感,和台上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这样就会使观众丧失理性的思考能力而处于一种幻觉状态。
(2)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
在舞台美术方面,布莱希特主张摒除一切与剧情无关的道具。但对一些能说明时一代和人物特点的服饰和生活小用品等道具却要求细微、真实。至于舞台布景,布莱希特要求“景为戏用”,布景要说明剧本的内容,甚至可以采用象征的手法,因为布景太真实就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为提醒观众他们是在看戏,他主张演员可以戴假面具,也可当着观众的面换衣服。对于灯光的应用,他要求用白色的光以突出人物,并使之具有层次感、雕塑感。他认为若用半明半暗的灯光制造气氛,往往会使观众昏昏欲睡而失去理智批判力。
(3)布莱希特在音乐上不求优美动听
在音乐方面,他也同样不求优美动听,免得观众因陶醉而神思恍惚。为使观众保持清醒的头脑,布莱希特还发明了半截幕,在每场开演前把即将演出的场次、标题、内容等事先映在幕上告诉观众。在剧本演出时常常配有解说员,甚至演员可以和观众当场对话。凡此种种,其日的就是要阻止观众产生幻觉,激动感情。布莱希特极力用各种手法要观众成为一个“审视者”,对舞台上发生的一切进行评论和判断。
7. 试分析《樱桃园》的多层内涵
【答案】理解《樱桃园》的丰富内涵,必须认识到“樱桃园”形象丰富的象征意义。戏剧的基本情节围绕“樱桃园”而展开。女主人公朗涅夫斯卡娅从巴黎回到家乡处理自己的庄园樱桃园,她不想采纳商人罗巴辛的建议将之改成别墅出租,但其拍卖后买下樱桃园的正是罗巴辛,可想而知它最后的命运。戏剧结束的时候,远处隐约传来的,正是砍伐樱桃树的斧头声。“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成为这一戏剧仁富内涵生成的核心。
首先,酝酿于19世纪末期问世于20世纪初期的《樱桃园》,以“樱桃园”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革命前夕贵族阶级的失落与忧伤。其次,在平民知识分子特罗菲莫夫和安尼雅看来,从伐树的斧头声中传达出新生活的脚步。再次,在普遍的意义上,主人公童年生活的“樱桃园”具有精神家园的意义,它的消失象征着一个熟悉、温馨的世界的失去,在人们心中勾起的是面对新时代那种喜忧参半的复杂情感。
8. 简析哈姆雷特性格的“忧郁”特征。
【答案】忧郁是哈姆雷特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他常常被后人称为“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的厌倦,对死的向往,成了哈姆雷特思考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忧郁的具体表现。在悲剧中,哈姆雷特的忧郁通过旁人的台词和他自己的独白表现了出来,而著名的独自“生存还是毁灭”更是充分地揭示了哈姆雷特内心的痛苦,以及他对人生的厌倦。
(2)忧郁不是哈姆雷特的天性,而是其人文主义理想破灭之后的精神表现。哈姆雷特就读于德国威登堡大学,那里是人文主义的圣地,哈姆雷特从学校接受了人文主义理想的教育,对人、人性和世界充满了积极、乐观的看法,赞扬人是“万物的灵长、宇宙的精华”,世界是“一座巨大的花园”。其父母在他的眼里就成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典范。但是,父亲碎死,叔父继位,母亲很快嫁给叔父,一连串变故使哈姆雷特理想化的人文主义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从而发出对人和人世的诅咒,口胃叹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
(3)哈姆雷特的忧郁还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家庭的变故让他感受到了现实的严酷,看到了现实的混乱与丑恶。他的台词在哀叹自身的不幸、命运的不公的同时,也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在他眼里,人世“长满恶毒的荞草”,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丹麦是“一座牢狱”,到处是“世人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混乱的现实让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更加迫切,也更加沉重,加剧了哈姆雷特精神的忧郁特征。
总之,哈姆雷特的忧郁并小是其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折射,它反映了莎士比亚对人文主义思想及其运动的反思。
9. 简述“他人就是我的地狱”在《禁闭》中的表现。
【答案】“他人即地狱”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意思即他人的存在就是我的地狱,原因在于人总是对他人有着审判和奴役的倾向,但自我又身处被审判和被奴役的倾向之中,因此这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