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348文博综合[专业硕士]之中国考古通论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细石器
【答案】细石器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石器加工工艺,一般是指采用间接打击法制成的小型细石核、细石叶和用之进一步加工而成的石器。它们多数是为装备骨、木等复合工具的石刃而专门制作的。与其他石器制作技术相比,细石器工艺要求制作者具有清晰严谨的技术设计以及娴熟精湛的操作技能,反映出石器打制技术前所未有的进步性与复杂性。这种工艺传统存在于不同时代的许多文化遗存中,细石器的出现,大约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于中石器时代盛行,一直沿用到新石器时代。边远地区如东北、西藏及甘、青地区,甚至到商周时期还在使用。 2. 青花瓷
【答案】青花瓷是源于中国、遍行世界范围的一种白底蓝花的高温釉下彩瓷器,常简称青花。广义上的青花包括一切白底蓝花的陶器、石胎瓷和瓷器。狭义的青花以明清景德镇窑的产品为标准,要满足以下特征:①胎体要完全瓷化;②蓝色的纹样要由含钴的颜料发色;③必须是釉下彩;④最终要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狭义的青花的最主要的产地是中国、朝鲜和日本,三地用料基本相同,只是微量金属含量不同,所以发色有别。
3. 金石学
【答案】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是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铜器、石刻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它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用以证经补史。金石学形成于北宋,至清代兴盛,研究对象为古代的铜器、石刻、甲骨、简牍、封泥、印章、瓦当等。其资料多靠传世或未经科学发掘出土获得,局限于对器物的考证和考据。考古学在中国确立后,金石学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4. 直百五铢
【答案】直百五铢是三国时期蜀汉钱币。公元214年汉献帝十九年刘备入蜀后,铸于成都。初铸钱大而厚重,后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钱的面文意思是一枚直百五铢的价值可以与一百枚五铢钱的价值相等,是一种大值虚币。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纹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字或四出文。
5. 百炼钢
【答案】百炼钢是三国魏晋时所用的炼钢方法。此法采用反复加热折叠锻打的方式,使钢的
组织致密,成分均匀,从而使成品整体纯净,各部位均保持合理的含碳量的方法得到的钢。中国古代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命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6. 夏鼐《考古学报》
【答案】《考古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季刊。夏鼐是新中国考古工作的主要指导者和组织者,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学术刊物的创办者,他领导了《考古》杂志及其前身的创刊,长期担任《考古学报》的主编。《考古学报》季刊由考古杂志社编辑出版,1936年创刊,是面向国内外的中国考古学权威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是考古学专业学术性刊物。《考古学报》前身为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1947年至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1953年改现名。
7. 北周武帝孝陵
【答案】北周武帝孝陵是北周武帝宇文邕与皇后阿史那氏的合葬陵,于1993年8月在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乡陈马村东南的农田里被发现。依出土武帝孝陵志石、武德皇后志石和天元皇太后玺,判定为北周武帝与皇后合葬的孝陵。孝陵总体坐北向南,方向南偏东10度,全长68.4米,由斜坡墓道、5个天井、5个过洞、4个壁龛及甬道、土洞式单墓室组成。
8. 水洞沟文化
【答案】水洞沟文化是中国西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20年代初发现于宁夏灵武水洞沟附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动物化石,共发现石制品1万多件。水洞沟因此成为我国最早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被誉为“中国史前考古的发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并被国家列为“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9. 利簋
【答案】利簋,又称“武王征商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为周武时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其 特征为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器内底铸铭 文4行32字,铭文载武王伐商之事。因而为西周铜器断代提供了重要标准,而且证实了古文献对武王伐商史事的记载。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10.湖南道县玉蟾岩
【答案】湖南道县玉蟾岩是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岩洞遗址,位于湖南道县,年代距今约2.1万~1.4万年。发现的主要遗迹现象是一些烧过火的灰堆,出土少量陶器和稻谷遗存以及石、骨、角、牙器、动物骨骼等。陶器制作粗糙,烧成温度低,陶土中多含石英砂砾,可辨器形仅釜一类;
出土稻谷遗存,兼具野生稻、秈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一种由普通野生稻向初期栽培稻过渡的最原始的古栽培稻,表明了当时的居民已经有了早期的人工栽培水稻。玉蟾岩遗址所见考古学文化是由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一种表现。
二、简答题
11.滇文化的主要特点。
【答案】(1)地理位置
滇文化是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东达曲靖,西对禄丰,北迆东川,南抵通海,华宁这一大致范围分布着的一支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2)青铜器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纹饰细腻丰富的青铜器闻名于世。以铜鼓、贮贝器、葫芦笙、枕、案、编钟,各种造型的扣饰、杖头;以及具有特点的兵器和工具如狼牙棒,啄、铖,吊人铜矛、戚、蛇柄剑等,还有各种形的金饰、玉饰为特点。
(3)铸造技术
①古滇人已经掌握铸造技术中铜和锡的合适比例。兵器中锡的比例较大,以使其硬度提高;装饰品中锡的比例较小,以便造型,反映出古滇人已熟知不同金属的性能。
②有的器物表面经过了镀锡、错金、鎏金的处理,镶嵌以玉石纹案,有着对称和端整的外形,花纹精致繁缛。
(4)漆木器和陶器
羊甫头墓地发掘出土的大量保存完好的漆木器和陶器则丰富了滇文化的内涵。初步研究, 这批漆木器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上都不同于楚文化、蜀文化的漆木器,同青铜器一样,具地方民族特点。
滇文化在东汉初逐渐被中原文化所融合,但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作用至今依然光芒四射。 第三期约自中宗神龙年间至德宗贞元年间(705~804年),为唐代造像代表形式由成熟逐渐到衰退时期。这一期的造像的规模和数量远不如前两期。
12.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
【答案】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有以下若干:
(1)山东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文化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距今约4350年~3950年。
(2)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距今约6000年以上。
(3)河南龙山文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