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18心理学史之心理学史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复合感觉

【答案】马勒伯朗士认为人的经验的单位,不是孤立的感觉而是复合感觉,是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感觉的结合。这种结合是立刻的,意识不到的,所以马勒伯朗士称为“复合感觉”,又叫做“自然判断”意即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判断。自然判断是人明知其不正确也无法不那样知觉。

二、简答题

2. 概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答案】马斯洛的七个层次需要理论如下:

(1)生理需要

是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各种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饥、渴、性和休息等。

(2)安全需要

若生理需要得到相对充分的满足之后,安全需要便会作为支配动机显露出来。马斯洛把安全的需要解释为对组织、秩序、安全感和预见性的追求。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安全感,否则便会引起威胁感和恐惧感。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在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基础上,人就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渴望家庭的温暖,希望得到所在团体和组织的认同。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强烈的孤独感和被抛弃的感觉。

(4)尊重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是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包含两个方面:

①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

②个人对自己的尊重,具体包括对充满自信、获得本领实力、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欲望。 这种需要如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自信心,感到自己有价值、有能力、有成就,否则就会引起自卑感、软弱感和无能感。

(5)认知的需要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对于理解周围环境、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欲望即认知的需要。认知需要对帮助人选择活动目标、指导活动的方向、设计人的合理行为,都具有重要意义。

(6)审美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是属于高层次的、对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需要,这种需要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它包括对美的需要,对美学上的令人快乐的经验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的前述六层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他就可以达到需要层次的最高点——自我实现。他指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自己的本性。

3. 简述詹姆斯意识流说的基本观点。

【答案】詹姆斯认为,思想和情感(心理)与身体世界(生理结构和脑)的关系是一种机能或功用关系,意识的功用在于保证有机体的生存。人的心理生活与肉体生活最终归之于一,即有机体对环境变化的不断适应。意识状态包括感觉、愿望、情绪、认识、推理、决心、意志等。

詹姆斯认为意识不是一些割裂的片断,而是一种整体经验,处于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所以称为“意识流”、“思想流”或者是“主观生活流”其基本特性主要有:

(1)意识是属于私人的;

(2)意识是常变的;意识是连续不断的;

(3)意识必定有它自身以外的对象;

(4)意识具有对这些对象进行认识的功能:

(5)意识具有选择性。

詹姆斯把意识的原因归结为思想本身,心理表现依赖十大脑状态,意识促成人的动作,而动作具有目的论的性质。意识的作用在于帮助有机体达到生存所需要的目的。

4. 如何评价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思想?

【答案】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心理学的思想的代表人物有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

(1)拉. 美特利

拉·美特利(1709~1751)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早期代表。主要著作有:《心灵的自然史》(1745),《人是机器》(1747),《人是植物》(1748)等。拉·美特利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提出“人是机器”的著名论断;其次,肯定心理是一定物质的属性;最后,坚持感觉是认识的惟一源泉。

(2)爱尔维修

爱尔维修(1715~1771)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有:《论精神》(1758),《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1772)等。爱尔维修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坚持一切心理活动来源于感觉的思想;其次,指出情绪和需要的联系及其对行为的推动作用;最后,强调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3)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1723~1789)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心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百科全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自然的体系》(1770),《健全的思想》(1772)等。霍尔巴赫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首先,提出了观念是“对象的映象”的见解:其次,坚持心理是脑的机能的观点;最后,强调感觉在整个心理活动中的特殊作用。

5. 简要论述皮亚杰理论对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意义和影响。

【答案】(1)贡献

①创立了发生认识论

a. 皮亚杰以结构和功能为分析单元来研究认识的发生和发展,它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现代思维心理学提供了有力的研究范式;

b. 皮亚杰从儿童认识发生入手,揭示了认识起源于“活动”。这些活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的客观活动,即实物性活动;第二类是内部思维活动,即皮亚杰所说的运演操作。活动贯穿于个体认识发展的全部过程,通过同化、顺应、平衡、自我调节等环节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由此,皮亚杰坚持活动一元论,这样就解决了认识结构的起源问题。

②提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概括了这些发展阶段的特点:

a. 发展阶段具有普遍性,遵循不变的、恒常的顺序。不同个体由于影响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存在思维阶段提前或推迟的情况,但所有儿童都按照同样的顺序经历这些发展阶段;

b. 每个阶段具有独立的认知结构,它决定儿童在特定阶段的主要行为和思维模式;

c. 各个阶段的发展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后一阶段是前面阶段的延续,前一阶段是

后一阶段的发展基础,两个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但又存在质的差异。

③系统地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皮亚杰系统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认为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平衡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皮亚杰又特别强调平衡过程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皮亚杰认为,平衡就是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来实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概念的出现,使发展成为一个动态的、整合性的系统。

④开创了儿童思维发展研究的新方法

皮业杰首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儿童心理研究方法——“临床谈话法”。“临床谈话法”是指一种以操作实物为主,以口头提间为辅,将操作实物、灵活谈话、直接观察与数理逻辑分析相结合起来的方法。临床谈话法作为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一种有效工具,能够深入地、动态地探讨儿童思维的“功能性结构”,堪称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重大贡献。

⑤对世界各国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远影响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我国学者卢溶曾指出,“皮亚杰是当代对教育影响最大的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含义。许多西方教育工作者根据各自的理解,从中推演出一些教育和教学原则,拟订了详细的计划或方案进行教育实验。”

(2)局限性

①思维与逻辑是否能脱离具体情境和内容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思维与逻辑的普遍规律可以独立于情境和内容而存在,心理学家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这些普遍的认知规律。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研究者开始怀疑这一假设的真实性。许多研究者进行了“情境中认知”的实验,反对采用缺乏情境的皮亚杰式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