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心理学史(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逻辑实证主义
【答案】逻辑实证主义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因此,它虽然以感性的经验为依据,但却否认了感性认识的积极作用,是不折不扣的理性主义。
二、简答题
2. 行为主义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有哪些?
【答案】(1)在心理学界,从1879年冯特建立实验室后,一直是意识的心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冯特的学生铁钦纳在美国发展了一种极端的构造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使用严格的实验内省方法,分析意识心理的元素,被认为没有实用价值,很不符合当时美国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需要。
(2)动物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也给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以一定的影响。正如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所说,行为主义者的方法大部分是通过对动物行为和婴儿行为的研究而发展起来的。因为不只是动物不可能观察自身内部的情况而把它们报告出来,幼小的儿童也很难完成这样的任务. 至于变态的成人更不可能可靠地做这件事. 因而心理学研究逐渐被一种所谓的客观方法所代替,而研究对象,也逐渐以行为代替了”意识”,总之,行为主义出现在二十世纪初期,并非偶然。
3. 结合当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说明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
【答案】(1)精神分析学派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观点
认为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心理部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无意识包括大量的观念、愿望、想法等,这些观念和愿望因为和社会道德存在冲突而被压抑,不能出现于意识中。如果将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的话,人的意识便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只占人的心理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心理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2)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意识和无意识的观点
现代认知心理学发现了对应意识机能的外显过程和对应无意识机能的内隐过程,通过实验证明两者既相对独立,又共生共存。人的任何认知过程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产物。在同一任务中,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视条件不同可能会产生协同促进或冲突阻碍的相互作用。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以用语言表达出的一些东西,如对痛苦的体验、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对往事的回忆等。在行为水平上,“意
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与自动化的动作相反。例如,早晨起床后,一个人在选择穿哪一件衣服时是受意识支配的,而穿衣的动作本身通常是自动化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3)意识和无意识的联系
意识和无意识可能对应了不同神经生理机制并可能在发生学意义上存在先后关系。无意识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在进化过程中很可能比意识及其对应的神经结构更早出现。因此无意识在心理过程中起的作用是普遍、抽象、抗干扰的;而意识则建筑在无意识的基础之上,有着更大的变异性。
4. 哲学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产生?
【答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
(1)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研究
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等学者就在记忆和思维等问题的研究上阐发了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导致了认识论发展史上的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对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2)经验论与唯理论
①经验论主张人的一切知识均来源于经验。感觉经验给人提供了简单观念,通过联想,简单观念就可以组成复杂观念。现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就受到了联想原理的启发。
②唯理论的代表人物笛卡尔贬低感觉经验,主张“天赋观念说”。其观点对现代认知心理学有直接的影响。
③乔姆斯基((Chomsky )在解释语言的获得时,提出人先天具有一种语法的转换生成结构。乔姆斯基的观点可以看作是唯理论在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中的继续。
(3)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
康德认为任何知识都是由质料和形式两种成分构成的。质料是从经验中产生的,而形式则是先验的。质料只有依靠这种先天的范畴的整理才具有规律性和可靠性。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家所假设的“认知”结构与康德的理性范畴具有类似的功能。
5.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皮亚杰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阶段,分别是: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是通过感觉动作图式来和外界取得平衡,处理主、客体的关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逐渐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开始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的阶段,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已经具有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不是形式的,因而只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5岁左右):儿童逐渐从依赖十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
出来,逐渐进入到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阶段。
6. 勒温的心理空间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动力场,勒温又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心理生活空间,有时也简称生活空间。生活空间实际上就是心理动力场和拓扑学、向量学相结合的另一种心理学化的表现方式。
(1)生活空间可以分成若干区域,各区域之间都有边界阻隔。个体的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心理生活空间中随着目标有方向地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移动。而个体发展的心理过程实质就是生活空间的各个区域的不断丰富和分化。
(2)勒温的心理学场论体系始于“生活空间”这个概念。生活空间是一个心理场,是一个人运动于其中的那个空间。他认为,心理生活空间的每一部分都可有一个区域。一个人所在的区域,对于他的行为可有很大的影响。从这一区域达到另一区域称为移动,移动是多种多样的。
(3)勒温的生活空间其实是对心理环境和心理动力场的一个总的描绘,它后来成了勒温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概念。这个生活空间不包括人生的一切事实,而仅包括指定的人及其行为在某一时间内的有关事实。
7. 为什么说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答案】人们认为心理学学科属于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介乎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兼有两类科学的性质。因为心理学要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包括不同心理现象的脑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此时,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和手段和自然科学一样,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但是,人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研究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此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和个案法,它通过一定的手段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如实验室探究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描述及分析原因、结果,探究心理现象产生的规律,从而为人类造福,在这个基础上,它具有实验科学的性质。因而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但也应看到心理学确实是一门还不够成熟的学科,但它正在走向成熟。
三、论述题
8. 试述本我、自我与超我在人格结构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答案】基于本能和潜意识的研究,弗洛伊德在晚期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的人格学说。
本我是潜意识的,是人格中模糊、晦涩、混乱的部分,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原始的那部分,包括了与生俱来的所有遗传素质,当然包括了猖撅的性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因而弗洛伊德称它为“真正的心理现实”,因为它与客观现实没有直接的接触,惟一的出路就是通过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自我是人格中的执行机构,处于本我和外界、本我和超我、超我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