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学综合复试之学前教育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幼儿智育
【答案】幼儿智育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认识活动特点和认知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活动,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并培养良好学习品质的教育。其主要对应于幼儿园课程中的科学和语言教育领域,促进幼儿语言和认知的发展。幼儿智育应当根据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婴幼儿时期是智力急剧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其智力活动往往带有明显的行动性、直观形象性,这些特点贯穿于幼儿智力活动的各个方面。幼儿智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
2. 最近发展区
【答案】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良好的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由此引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定义是指儿童己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操作定义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活动任务时表现的水平和在成人指导或在有能力的伙伴帮助下完成任务时所表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幼儿的活动?
【答案】幼儿的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幼儿的活动的作用
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的分类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对其具体分析如下: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幼儿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生长发育的“内部工作”特别艰巨。家长、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要。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一样,也是必须由幼儿自己进行的、极其艰
巨的“内部工作”。幼儿作为自己心理活动的主体,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做出判断,靠艰苦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等。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适应任务。幼儿的心理活动带着鲜明的个体特征,如幼儿性格多种多样,兴趣各不相同; 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合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幼儿实践活动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操作实际物体的活动; 二是人际交往活动。前者是幼儿摆弄和操作实际物体如玩具、工具、日常用品等,与物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后者是指幼儿与成人(主要是教师和家长)和幼儿同伴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某种关系与联系的社会性活动。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内部活动(生理活动、心理活动)与外部活动(实践活动)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将两者割裂开。
4. 简述陶行知对幼稚园教师提出的要求。
【答案】陶行知对幼稚园教师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奉献精神。陶行知认为奉献精神是一切教师的灵魂。它是决定教师事业的内部因素,教师也只有拥有了奉献精神才会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
(2)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为教,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求真就是追求真理,用做真人。
(3)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为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起到榜样的作用。
(4)不断开拓,勇于创造的精神。陶行知认为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勇于开拓,勇于创新。他指责那些保守、落后、不知进取的教师“天天卖旧货”、“依样画葫芦”。
5. 简述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答案】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三点: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对幼儿园来讲,在时间上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 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 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班老师。对小学来讲,也不能仅仅把衔接工作看成是幼儿园的事情,而应当遵循素质教育的精神,改革不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形式、方法等。
(2)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
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3)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前让幼儿学习小学的教材,如提前学习汉语拼音、书写汉字、提前学习小学的数学知识等,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不是幼儿熟悉的、与之关系密切的周围生活中具体的人或事,而是大量抽象的文字或符号。二是用小学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对待幼儿园的幼儿。如用小学式的上课取代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 教师长时间用言语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追求立竿见影的短期学习效果等等。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是造成儿童怕学、厌学、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重要原因。
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应当放在培养幼儿的入学适应性上。教师要针对过渡期儿童的特点及实际情况,着重培养幼儿适应新环境的各种素质,帮助幼儿顺利完成幼小过渡,而不是把小学的一套简单地下放到幼儿园。
三、论述题
6. 试述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答案】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教育特点
①主导活动方面。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游戏,以幼儿动手操作的多种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幼儿在玩中学,教师指导方法比较直观、灵活、多样,没有家庭作业及考试制度: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以上课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单一,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及必要的考试制度,学习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②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没有出勤要求; 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比较周到和细致。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教师对儿童在生活上的照料明显减少。生活主要靠儿童自理。
③师生关系。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几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 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是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窄。
④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学前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有许多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幼儿可以自山选择游戏及进行同伴交往; 小学阶段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教室内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⑤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社会及成人对幼儿的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己成为全社会基本的共识。幼儿的学习压力小,自由多,没有非完成不可的社会任务; 社会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