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政治哲学及政治思想史之《中国政治思想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儒家和法家思想中德法的异同。

【答案】儒家认为,礼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做到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自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理想社会,而臻于治平。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儒家重义轻利,强调正确的义利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儒家倡的礼崇尚节制,杜绝争乱,使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是一种伦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统治。

法家认为,法是维持社会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张“以法治国”、“一断于法”。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在执法上,主张赏罚分明,轻罪重罚。重视法律作用忽视仁义、教化。在人性论观念上,法家承续荀子人性恶的思想他们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在义利观上,从物质生活中寻求。法家道德的根源,肯定了“利”对“义”的决定性意义。不仅如此,法家还认为道德观念会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法家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政治权利,主张君主利用法、术、势来家与群臣,统治民众。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在法家的“强国强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会导致严重的危机。

总之,儒家以礼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法家以法律为维持社会秩序之行为规范,儒家以道德为维持礼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为推行法律之力量。

2. 简述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

【答案】老子的政治理想可以概括为“小国寡民”。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具有下列特征:

(1)国家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

(2)人们在极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器具;

(3)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

(4)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老子认为人类群体生活所必须的伦理规范、礼仪制度都没有价值。他之所以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中的社会,根本上取决于他的社会认知意向。老子运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他认为人类社会不是进化的而是倒退的,人老子的思想具有浓重的复古倾向。

3. 黄宗曦反专制思想及历史意义。

【答案】明末清初,面对封建专制的腐败、封建专制的迫害,于是产生了反专制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潮,黄宗羲就是重要的代表人物,是明末清初具有启蒙意义的思想家。

(1)反专制思想的内容

①政治上以天下为公原则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批判,主要体现为

a. 对君主专制进行批判。专制君主以天下为私产,实为天下大害。古者“天下为主,君为客”。而今君主把天下化为私有“君为主,天下客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顾天下苍生的死活,君主不再是公利,不再能够代表天下。这是对君主合法性最为尖锐的批判。

b. 对专制君主进行批判。君主本身不仁,天下把教养民众的责任托之于君主,而君主并没有担负起这一责任。历史上尽责尽职的君主很少,而不仁不义的君主甚多,现实社会一切不仁不义的现象根源是君主不仁。

c. 秦汉以来近两千年的中国社会是没有法度的社会,是一家之私法代替了天下的公法。“三代以上有法,以下无法”,这里所讲的法度,不是中国古代社会没有法,而是没有良法,没有公法。用一家之法主宰天下,不符合天下至公的原则,最终必然是没有法。这揭露了君主专制主义政治统治的本质。

d. 对封建时代的纲常名教进行了批判。儒家都主张极端的尊君,所谓君臣关系就是无条件的服从关系,一味的按君主意志办事是愚忠的表现。臣下出仕应该以道和万民为重,对臣下行为原则的陈述就是对专制权力和封建纲常伦理原则的批判。

e. 批判中国古代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政治理论批判。历代儒家思想家都在理论上论证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然而“天”代表公平,而天子是天子化身,实际上是天子将公天下转化为私天下的工具。这恰好击中了儒家这一理论的要害,从理论上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

②黄宗羲的反专制思想批判内容广泛,有君主权力的合法性以及统治原则的合理性,他的结论为后人思考这些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深刻的批判思维、批判精神和勇气启迪我们思考今天的政治经济。

③黄宗羲没有仅仅停留在批判层面,他认识到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后提出变法救世的主张。主要包括:

a. 传统儒家法先王和法先祖是谬论,因为政治活动受到极大的时空限制,秦汉以来的君主专制的法统均是非法之法,没有效法和继承的价值。

b. 天下动乱的根源在于非法之法。欲求大治,在法不在人。如果法制不变,即使有贤明君主也无济于治国。

c. 非法之法的根源君主专制,因此黄宗羲的变法是围绕君主权力而展开的。

第一,置相权以分君权。君主的目的是治理天下,设相分而治之以求得大治;天子传子,宰相传贤,天子不能保证人人尽贤,宰相传贤可以补救君子的不贤;明朝宦官专权的根源是废除宰相制度,因此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第二,设学校以监视朝政。设置学校培养教育人才,设置学校是为了制造舆论、议论朝政、

判断是非。总之,设置学校的目的就是影响国家的政治事务,从而达到天下大治。

第三,设方镇以去集权之弊。专制政治的根源是过度的中央集权,因此主张设置方镇,给各方镇充分的自主权力。以放弃对地方的统治来解决过度的中央集权实际上是矫枉过正,但是对于反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意义。

(2)反专制思想的历史意义

①黄宗羲的“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伸张了主权在民、君须为民服务、以万民忧乐为治乱标准的思想观念。

②黄宗羲关于“治法”与“治人”的讨论,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法治、德治、人治”的关系及其利弊,促使我们为建立基于民主政治的现代法治社会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③政治主张是对君主专制政体根本性的变革;恢复宰相是对君主权利过于集中的纠正;学校议政是恢复儒家为学的传统。设置方镇,解决了长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是设置相权,学校以制约君权在当时专制主义日益强化下市不可能实现的。

4. 论述贞观集团重贤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唐太宗集团的重贤思想中有三点最为突出:重视人才、任人唯贤、用人之长。

(1)李世民认为,人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为政之要,唯在得人,政治之术,在于得贤。因此,他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大力兴办学校,扩大学校规模,完备考试科目,完善科举制度。

(2)李世民任人唯贤。把贤能与否作为任人的唯一评价标准,只要是贤者,便可为其所用,不计贵贱亲疏,亦不计个人恩怨。

(3)用人如器各取其长,是唐太宗用人思想的更深层次推进。他主张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委以官吏合适官职,最大发挥其才能,并在治国理政上取得明显效果。

二、论述题

5. 论述秦始皇的尊君思想。

【答案】秦始皇的尊君思想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起用皇帝名号

秦始皇在政治指导上鼎承法家传统,是法家“以法治国”主张的信奉者和实践者。他崇尚的法治有很多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君主专制。为此他在统一江山后决定更改帝王名号,将三皇五帝的名号合一,称为皇帝。从此皇帝就成为君主专用的至尊称号,把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推向了顶峰。

(2)“督责”和“深罚”理论

在他看来,皇帝对天下的臣民、土地拥有最高支配权,因而应该穷奢极欲,可以尽情享受,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督责”和“深罚”理论。督责即监督官员,责罚民众,这是奠定君主绝对权力和地位的基础,“深罚”即严刑峻法。督责和深罚既是对民,更是对官,其目的在于使君主的权威趋向绝对化,得以为所欲为。

(3)君主的政治独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