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悲剧的基本特征。

【答案】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都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作品的基本内容,其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的基本特征有:

(1)悲剧必须有悲惨的结局,不能以大团圆收场。悲剧主人公必须最终遭到毁灭。毁灭不等于死亡。

(2)悲剧主人公在根本上必须是无辜的受害者。如《李尔王》中的小女儿,在胜利前夕死去,这属于典型的根本上无辜的受害者。

(3)悲剧主人公往往是崇高的英雄人物。悲剧人物往往是对人生执著的人,往往具有强烈的生存欲望和非凡的生存意志。

(4)悲剧感是一种以痛感形式出现的快感。

(5)悲剧来源于人的有限性和盲目的命运。

(6)悲剧体现出“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精神。

朱光潜认为,一个民族必须深刻,才能认识人性悲剧性的一面,又必须坚强,才能忍受。中国的悲剧文化远不如西方悲剧文化体系发达,尼采晚期对于悲剧的观点就是“悲剧是对人生最大的肯定”。总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鲁迅先生就曾对悲剧有过这样的点评: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2. 19世纪欧美文学的人文观念有何变化?

【答案】19世纪资本主义出现,个人从各种封建束缚中解放出来,商品经济激活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和物欲意识,人的自我观念得到了强化,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对自身的处境、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也不断变化,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也展露出新的形态,具体表现为:

(1)从“理性意义上的人”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①18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的和理性的产物。启蒙的主体精神是理性主义,因此,作为启蒙运动之产物的启蒙文学也和古典主义文学一样强调理性。卢梭笔下的“新人”形象,既有天赋的良知——理性,又有天然的欲望一一情感,他们是富有主体精神的世俗化的“人”。歌德沿着卢梭的人文主义路线,创作出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体浮士德。其主体精神张扬,又不与外在客体冲突,既满足个人欲望,又不违背社会道德律令。

②在19世纪,人们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 人凭借科学与理性可以把握自然与世界的秩序; 人可以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现实主义作家延续着启蒙哲学的理性主义思想,并接纳与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与理念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共同遵循的“真实”、“写实”原则。但现实主义作家在客观“再现”与“反应”生活的过程中,普遍展开了对人的灵魂的空前真实、细致的剖析,从而改变了西方文学“人”的观念。巴尔扎克的性恶论并非认为人生来本恶,而是认为外在的物——主要是金钱——会激发人的无穷情欲从而走向邪恶。其中《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便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从王宫贵族的生活描写转移到普通平凡人的生活

①在19世纪之前,文艺复兴运动是宗教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人追求“自由”,但却使世界一片混乱。因此,专制君主便承担起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人间上帝”或“肉身的上帝”的作用,从而形成了“王权崇拜”。文学受其影响,多表现那些崇高而富有理性品格的英雄人物,并把他们写成德才兼备的、众人瞩目的人物。

②而19世纪正是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的历史交替时代的文学审美对象开始从王宫贵族转移到社会平民,开始描绘一些同大自然息息相关的平凡人和他们的生活。华兹华斯在他的诗歌里明确表达了他对最低贱的生命的尊重。斯丹达尔塑造了一个个人奋斗者的形象——于连——他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甚至,不昌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开始表现“平庸”的资产阶级形象。

(3)人对人的依附转变为人对金钱的依附

19世纪,社会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的发展,使人们头脑中的物质利益观念不断加强,金钱成了衡量人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4)从张扬人的个性转变为对人的善恶的思考

①19世纪的现实主义普遍开展了道德善恶的灵魂质考,表现了人的原欲与理性的冲突。它不把人的自然原欲简单的视作人的原恶,而是强调对其作道德规约,使之与人的原欲达成相对意义上的调和,这就比传统的宗教理性更富有生命意蕴与现代意味,从而也避免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浪漫主义的“自我”的那种个人主义偏颇。

②在这种人文基础上形成的“人道主义”,并不对人做简要的善恶之分,而是对“类”的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存在给予了普遍的尊重、重视和同情,因而“人道主义”对感性意义上的“人”和理性意义上的“人”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它比以往的世俗人本主义和宗教人本主义有了更大的包容性,现实主义文学也借“人道主义”表达了既理性化又富有人性内蕴的“人的观念”。作者意识在文学作品上的隐退便是很好的证明——作者不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人物的见解,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叙述者的身份存在。

3. 堂吉诃德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案】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作家塞万提斯被后人誉为“现代小说之

父”,其小说《堂吉诃德》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的最高成就。《堂吉诃德》中的堂吉诃德形象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正面的喜剧人物,是一个悲剧性和喜剧性混杂在一起的人物形象。

(1)新旧观念交织下的复杂人物

堂吉诃德身上既有落后的旧观念,又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堂吉诃德年近半百,唯一的爱好就是读骑士小说,为此而执迷不悟,找出破乱的甲胃和长矛,外出行侠仗义,不仅没有帮助别人,反而还害人又害己,成为一个疯疯癫癫的旧骑士。但是,一旦他忘记了骑上小说,不提骑士道,他就见解精辟,学识丰富,俨然一位知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处处流露出人文主义的思想观点。

(2)行动具有盲动性

堂话诃德的显著特点是脱离实际,耽于幻想。他满脑子都是骑士小说里描写的那套古怪的东西,到处都有魔法,巨人和妖怪。堂吉诃德办事不讲实际,单枪匹马地乱砍乱杀,不管碰到什么样的敌人,都毫不怯懦,而且从来也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他的行动虽出于善良的动机,却往往得出有害的后果。

(3)有理想、有追求

堂吉诃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是空想,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改造现实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表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骑士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如他酬尺奴役压迫,特别看重自由,把锄奸救苦,除暴安良看作自己的天职。他酷爱自由和公正,敢于为主持正义而忘我斗争。

(4)悲剧性和喜剧性融于一身

堂吉诃德目的与手段的矛盾,造成悲剧性和喜剧性在这一人物身上的有机融合。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兴起的历史时期,他却要复兴封建时期的骑士道,提着破矛屡次外出行侠仗义,在行侠的过程中,以骑士小说的虚幻眼光看待现实世界,闹出很多笑话,致使自己成了众人的笑柄。但是,他外出行侠是为了维护人间正义,铲除不平。在行侠的过程中,他屡遭挫折,甚至被打断肋骨;但他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显示出崇高的精神品质和执著的奋斗精神。堂吉诃德具有英雄的品质,然而,他的追求不仅跟时代脱节,而且也不被人们所理解,当他最后清醒过来的时候,却即将离开人世,这些都赋予其性格以浓厚的悲剧色彩。

总之,堂吉诃德身上的矛盾,说明了这一形象本身的复杂性、丰富性和艺术性,也反映了处于新旧交替时一期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赞扬了他为理想献身的高尚精神,同时也讽刺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批判了西班牙苟延残喘的封建制度和封建观念,彻底扫荡了泛滥的骑士小说。

4. 请概述小说家马尔克斯荣获198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根本原因。

【答案】《百年孤独》因其独到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史价值让马尔克斯走向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台,马尔克斯也因此成为拉美小说界的“掌门人”,评论界称赞他的《百年孤独》为“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