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暨南大学华文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十日谈》如何对禁欲主义进行冲击?
【答案】禁欲主义是基督教宗教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要求人们严厉节制肉体的欲望,尤其是性欲,并将其贬低到肮脏、低贱的位置。针对中世纪封建神学和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创作了《十日谈》,大胆描写爱情,赞美自然和谐的情欲,对违背人性的社会恶果、教会人士的纵欲进行揭露。
(1)正面描写男女爱情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赞美爱情,肯定了男女爱情的权利,认为爱情合乎人性、崇高可贵,人们有享受爱情和享受幸福的权利。他还指出爱情源于人的天性,不仅可以激发人的聪明才智,还能够提升人的道德品质。如第五天的故事,西蒙是一个愚顽的绅士,老师与朋友都无法改变他,但与一位乡下姑娘相爱,受到爱情的熏陶后变成一个才艺出众的人。通过这种爱情的描写,《十日谈》反映了人文主义自由爱情观,起到了反禁欲主义的作用。
(2)揭露了教士的淫乱,批判了教廷和宗教教义
薄伽丘无情地戳穿了宗教人士的虚伪本质,描写他们在宗教外衣的掩护之下,大肆纵情声色。《十日谈》中大量描写了僧侣和尼姑追求享乐,僧侣勾引良家妇女的故事。薄伽丘对禁欲主义的批判没有止于揭露教士的虚伪,而是进一步抨击了罗马教廷和宗教教义,指出了其虚伪性和反人性。
总之,在《十日谈》中,薄伽丘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上,肯定了人们对现实幸福的追求和享受,突出地歌颂了对爱情的追求; 同时揭露了宗教人士的虚伪,并进而批判丁教会与宗教本身对人性的扼杀,极大地冲击了禁欲主义。
2. 试析《摩诃婆罗多》中莎维德丽的形象。
【答案】《莎维德丽》是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著名插话,在印度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德国印度学家温特尼茨推崇它为史诗中保存下来的婆罗门诗歌中“最为瑰丽的作品”。莎维德丽是这一插话故事中的中心人物。
莎维德丽本是一位古代国土的女儿,自愿嫁给流亡森林的瞎子国土的儿子。一年后丈夫死去,死神来带走她丈夫的灵魂,而她则紧紧追随死神,最后凭借忠贞和智慧,赢得了死神的恩惠,不仅让自己的丈夫死而复生,也使得老国王双目复明,并收复了国土。莎维德丽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勇敢、执著、坚强、镇定,她的形象教导人们要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在遭到挫折的困难时期,更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最终,莎维德丽赢得“贤德女”称号,成为印度古代文学中一个
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
3. 简述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答案】川端康成一生的小说创作,始终都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着美的追求,形成了一种风格独异的川端式的美的文学。由于早年孤独悲伤的生活经历和他对于政治的淡漠与超然的态度,他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基本上就是他自己的生活、与他自己直接相关的人物的生活,和他自己对于这些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意识,这使得他的文学具有明显的孤独的主观色彩,并且总是渗透着忧郁伤感凄凉的情绪,而这也成就了其小说充满抒情色彩的特有之美。川端康成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1)独特的美学追求、
川端康成在文学精神上继承了日本平安文学幽雅纤细、哀愁伤感的美学传统。他善于描写孤儿的哀愁,下层女子如艺伎的不幸,表现这些人物内心委婉而细腻的伤痛,具有“物哀”的传统审美特点。
此外,川端康成描写自然景物,致力于表现自然与人物的统一、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统一。他曾将日本美术的特色之一简洁地概括为“雪夜花时最怀友”的诗句。“雪夜花”这三个字表现了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包括山川草术、宇宙万物、人自然的一切以及人间的情感美在内。这是日本的传统。川端康成力图继承这个民族文化传统,力图将自然与人物联系在一起,将自然美与人情美联系在一起,以便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因此,他的作品经常以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为背景,以丰富多变的季节转换为衬托,使之与故事情节的推移、人物命运的变化和人物感情的波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2)重视对微妙细腻心理的刻画
①长于刻画卑贱者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感受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美。
②另外,擅长描写女性形象,往往以女性为中心,以男性形象为陪衬。
③善于灵活处理模特儿与人物形象的关系。
④注重感觉,刻画细腻。
川端康成是以新感觉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他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即重视人物的主观感受。例如《雪国》中注重人物纤细的感情和瞬间的感受,常常从细微处进行捕捉和表现。
4.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在人物描写上有何特点?
【答案】高尔基的自传体长篇三部曲是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在艺术上树立了传记文学的典范,它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尤其是阿廖沙这个形象的描写上。
(1)阿廖沙立足于高尔基自身的经历,是一个具自传性特点的人物形象。
(2)对善良的不倦追求和对真理的执著探求,是阿廖沙突出的精神特征小说在描写阿廖沙成长过程中,突出了不同社会力量对其的影响,展现了这一人物由对现实苦难的漠然,到仄弃邪恶、向往善良,由自发反抗到自觉反抗的过程。
(3)阿廖沙这一形象折射了时代的不幸阿廖沙经受了众多的磨难,但是小说没有突出他的不幸,而是集中描写了其精神成长的过程,突出了他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他对社会不幸的进一步认识,既描写了普通人的反抗,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的本质。
(4)阿廖沙体现了俄罗斯20世纪初期新人的成长高尔基立足于自我生活的真实,牢牢把握人物精神的成长,将时代真实与艺术真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背景为舞台,塑造了阿廖沙这一人物形象,赋予这一人物以深厚的历史代表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一代新人的精神成长历程。
5.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答案】契诃夫是19世纪末叶崛起的最为重要的俄国小说家和剧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 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
(1)思想内容方面
①契诃夫早期的小说大多是一些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也不乏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佳作,嘲笑和揭露了专制制度的腐朽以及小市民的奴性意识,同时也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②1890年,他前往流放地库页岛,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看到了人们的悲惨生活,对黑暗现实的揭露也更为深刻。他批判了托尔斯泰主义,知识分子以及小市民的庸俗丑恶。但是,作者在其小说中也流露出悲观的情绪,对未来充满期望却不能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缺乏反抗精神。
(2)艺术特征方面
①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和事,尖锐地提出社会问题,深刻揭示蕴含的哲理,鞭挞庸俗的习气。
②高度的简洁性。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结构精巧,安排得当,擅长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进入故事,不拖泥带水,结尾具有开放性,留下想象的空间。此外,其小说情节单一,没有多少离奇曲折的故事线索,也没有大起大落的跌宕情节。在描写人物方面,作者选择最有代表性的细节,不在外形描写上多花笔墨,而多是在心理与性格刻画上下功夫,使其小说具有心理打情小说的特点。语言简洁生动,朴实凝练。
③幽默的笔调,具有悲剧性和喜剧性相结合的特点。善于运用“含泪的笑”的讽刺,通过漫画式的夸张以及对比手法,一针见血地揭示人物性格,达到讽刺的目的。
6. 巴罗克文学对后世有何影响?
【答案】巴罗克文学于17世纪初在意大利、西班牙发源,在法国兴盛。它重视艺术的表现形式,而疏忽内容,热衷于追求与众不同的隐喻、冷僻的典故和复杂的语言技巧。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马里洛,西班牙的贡哥拉,法国的沙龙派和英国的玄学派。巴罗克文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巴罗克文学追求艺术的形式之美,语言精雕细琢,华丽繁复,象征、暗示蕴藉深厚,从而拓展了文学的表现空间。
(2)巴罗克文学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