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吉林师范大学9018心理学史之心理学史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需要层次理论
【答案】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的所有需要按等级层次排列起来,并把需要列成五个层次,他们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简答题
2. 简述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
【答案】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示真诚和深切的关心、尊重和接纳。来访者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治疗者对来访者表现出无条件的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治疗者完全认可来访者的行为,而是通过无条件接受达到深层次治疗。比如,当来访者在叙述某些可耻或令人焦虑的感受时,要尊重他自由表达的权利,以关注的态度接纳他,既不鄙视或冷漠,也不给予评价或纠正,相信来访者自己能够找到改正的途径或方法。
(2)罗杰斯关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思想是以其人性观为前提的。与马斯洛一样,罗杰斯假定人有一种朝向自我实现的内在驱动力,如果人们把这个实现倾向作为生活的参考框架,他们将很有可能过上美好生活并最终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能。这样的人是按照机体评价过程生活的。运用这个过程,人接近并保持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终止并避免不符合实现倾向的经历。这样的人受他自己真实的情感所驱使,过着存在主义者所说的本真生活——也就是说,其生活受个人真实的内心情感所驱使,而不是受别人强加的道德、信仰、传统、价值或习俗所驱使。
评价: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思想有其合理之处,也是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者的主张。但是,人毕竟是社会中的人,若人的行为完全按照自我潜能的需要,满足纯个人的自我实现,人就会成为脱离社会的自我主导者,这样的人恐怕很难被社会所接纳。
3. 超个人心理学是如何出现的?
【答案】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如下: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缺陷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需要和兴趣,帮助人实现自我的潜能和价值。然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不是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去考察人的动机发展,而是片面强调自我实现个人的力量。这导致它无法解释人类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和行为。
(2)毕生发展观以及心理健康
在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人格的毕生发展观的提出,以及对心理健康的重视,许多具有超个人心理学思想的人力图寻求使人健康长寿、达到超凡脱俗境界的方法。马斯洛等人在多次研
究商讨的基础上,决定建立“第四种心理学”,即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沉思、瑜伽、意识状态的转换等方面。
4. 什么是程序教学? 有什么优点?
【答案】(1)程序教学
斯金纳程序教学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在教学领域的应用。基本做法是: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联系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做出积极的反应;对学生的反应要有及时的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确定学习的速度,但学习进度不要求一致;使学生的错误率降低到最低程度。为了实现程序教学,就必须借助教学机器,为此,他还制造了一些教学机器。
(2)程序教学的优点
①对正确答案的强化是及时的;
②消除了学生不应该有的恐惧心理状态;
③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进行学习;
④由于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刚刚做了什么,所以教师能够在最有利的时间,使用必要的补充强化;
⑤因为机器可以记录学生错误的数量,教师可以不断地修改所编的程序教材。
5. 简述荀子的学习心理思想。
【答案】荀子在教育心理思想方面提出外烁说,其基本主张是:人的知识、智力和品德并非内心所固有,而是在外部条件或因素的影响下获得的。从这点出发,他很重视“积”(人的主观努力)与“渐”(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教育中的作用。
他认为学习应持之以恒,不可中辍,且通过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博学深思,加以总结提炼,就能够超越前人,后来居上。也正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知识,增长才能、养成品德。而且还对学习提出了日积月累、锲而不舍的要求。同时他要求学习得专心致志,不急不躁。荀子还强调学以致用。只有学以致用和付诸实践,才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6. 生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色?
【答案】(1)具有生态效度的研究设计
①取样
a. 被试取样
生态心理学认为在仟何复杂的自然背景中发生的心理过程比在实验室的抽象背景中发生的心理过程都更加具有背景特异性或典型性,因此它要求将“广泛取样”作为一条主要的取样原则。
b. 情境取样
生态心理学家提出经验取样方法(ESM )。其具体做法是,为了在自然情境中对一个人的经验随机取样,研究参与者携带一个信号器,它会在一天的日程中随机地提醒研究者报告当信号发出时他们的经历。
②准实验设计和现场实验设计
a. 准实验设计主要使用非等同的控制组和观察的多元次数,目的是确定变化是否发生和描述控制的结果以及为观察到的变化提供解释。
b. 现场实验的设计与准实验设计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而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选取研究的亚最佳条件来达到既满足内部效度又满足外部效度(包括生态效度)。
(2)个体特质研究法和一般规律研究法结合的研究策略
①一般规律研究
a. 一般规律研究是指通过考察个体的相似性来寻找一般规律,其研究策略是把个体内和个体外的差异作为实验设计误差变量的来源。它所运用的具体技术如在目标总体中随机选择被试的大样本技术,并运用统计方法如方差分析和协方差分析来“控制”这些误差变量来源。
b. 一般规律研究抹杀了个体差异性。用一般规律研究法很难获得对心理过程及其发展的准确把握。
②个体特质研究
a. 个体特质研究,是研究个体的独特复杂性。
b. 采用个体特质技术研究个体,不能保证研究具有个体的生态效度或者将研究的结果推广到个体生活的其它场合中去;同时被个体特质研究所揭示的行为模型或心理规律也可能是人为的,因为它的数据收集过程有可能具有很大的主观臆断性。
③生态心理学家认为最好是将个体特质研究和一般规律研究理解为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连续步骤。
a. 在一般规律研究中不要将背景因素和个体因素看成是误差来源,而是将它们作为有用的变量;个体特质研究法是帮助理解一般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的有用工具,它提供了个体方面的信息。
b. 在具体做法上,既考虑个体内的历时的稳定性和变化,又考虑个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对环境的取样既考虑跨时间因素又考虑跨个体的因素;在技术选择上,既考虑个案研究的技术如ABAB 设计和多元基线设计,又考虑一般规律研究的技术。
(3)自然研究法
①行为样本记录法
a. 行为样本记录法的具体做法是:观察者在一天之中一直跟随被研究儿童并详细记录儿童一天中在不同场合中的所作所为以及每一种行为事件发生的背景特征。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与儿童之间不能有任何语言和行为交流。
b.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它提供了用一种通俗语言对正在发生的行为所作的最好描述,它保留了行为的内容和行为背景的原始社会氛围。
②行为背景调查法
巴克等人认为,确定一个小镇的行为背景的三个基本步骤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