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中国考古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甲骨文字
【答案】甲骨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公元前14~11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者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以
甲骨文是中国己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成,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间。上承刻绘符号,
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2. 考古学
【答案】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由于它是以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为目的,故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又由于获取和研究这些遗迹和遗物需要利用多种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因此,考古学属交叉学科。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一考古层位学和考古类型学分别来自地质学的地层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其基本的研究步骤为:考古调查、考古发掘、调查发掘所获田野资料的整理,各种标本的测试分析,编写考古调查或发掘报告、进行专题研究或综合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或专著。
3. 筌蹄
【答案】筌蹄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筌蹏”,筌蹄:局限窠白。筌为捕鱼的竹器,蹄是拦兔的器具。《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后以“筌蹄”比喻达到目的的手段或工具。其二是指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南北朝士大夫有必执筌蹄之说。就魏晋时期壁画和石刻浮雕的形象而言,筌蹄是一种用藤或草编成的高型坐具,形似束腰长鼓(见北魏龙门莲花洞)。
4. 牛河梁
【答案】牛河梁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宗教祭祀的遗址,位于辽宁省建平与凌源两县交界地带。女神庙、积石冢群、大型女神塑像、玉猪龙等都是牛河梁发掘的文物。这些文物的发掘对中国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史以及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女神庙位于牛河梁主梁顶南侧平台上,建筑为半地穴式,由一个多室和一个单室两组建筑组成,庙址内堆满了神像和动物塑像残块。以大墓为中心的积石冢已发现多处,大墓四周用大型石块叠筑成规则的石墙,周围或上部附葬小墓,上部封土积石成坛,出土精美玉器等。
5. 紫禁城
【答案】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所以把皇帝的居所喻为紫宫,故旧称紫禁城。紫禁城的建筑对称布局、院落组合、空间安排、单体建筑、建筑装修、室内外陈设、屋顶形式以及建筑色彩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其建筑布局是: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城之南半部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北半部则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雨花阁、慈宁宫等,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
6. 克孜尔石窟
【答案】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儿石窟,是古龟兹境内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群。该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早期以中心柱窟、大像窟和僧房窟为主;中期出现了较多方形窟;晚期规模变小,渐趋衰落。壁画早、中期以佛本生、因缘故事和佛传为主要内容;晚期壁画出现大乘佛教的千佛一类题材,说明大乘佛教对龟兹佛教艺术的影响逐渐加深。
7. 失蜡法
【答案】失蜡法是春秋晚期偏早出现的一种铸造技术,将易熔化的黄蜡制成所需器形的蜡模,定型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制成铸型。烘烤时黄蜡熔化流出,留下泥范型腔,进行浇铸。
8. 相对年代
【答案】相对年代是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与绝对年代相对。断定相对年代,主要是依靠地层学和类型学的研究。此外,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也可以用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二、简答题
9.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有何历史价值?
【答案】(1)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
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发现于汉武帝时期墓葬中,位于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银雀山汉简共计有完整简和残简4942简,此外还有数千片残片。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藉及古佚书。
(2)历史价值
在中国的考古发掘中,出土这么多珍贵古藉是罕见的。这些古藉均为西汉时手书的,是较早的写本,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哲学、古代兵法、历法、古文字学、检测制度和书法艺术等方面,
都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10.简述石峁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其学术意义。
【答案】(1)石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
①石峁遗址的含义
石峁遗址是陕北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晚期的人类活动遗址,也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距今约4000年左右,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面积约425万平方米。其位于陕西省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
②石峁遗址的发现过程
1976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著称,入选2012年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世界十大田野考古发现”以及“二十一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
经过大量考古调查、勘探和部分发掘,考古队在遗址中发现了保存相当完整、基本可以闭合的石砌城墙及城门、角楼和疑似“马面”等附属设施。通过分析调查,专家初步认定石峁城址应当始建于龙山中期,延续至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早期阶段,无疑是黄河中游地区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间的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是黄河腹地二里头遗址之外一个重要遗址。
(2)石峁遗址的学术意义
①石峁遗址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所对应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聚落形态演变、人地关系及遗址的功能。
②石峁城址还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背景,更对进一步了解早期的历史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它的发现可能会改变人们对中国史前格局的认识。
③石峁遗址是已发现的中国史前时期规模最大城址,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一遗址规模宏大的石砌城墙与以往发现的数量庞大的石峁玉器,显示出石峁遗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
11.唐开元通宝的类型、特点。
【答案】(1)武德开元
唐代初期由欧阳询致词及书、经钱监严密督造的一种优质开元钱。主要特征为面背具有肉好,
廓整,钱文深俊清晰,轮廓十分规整,铜质纯净,铸造精良。钱径2.4cm ~2.5cm ,重4.5克左右。
(2)金质开元
金质开元铸造十分工整,钱径2.3cm ,廓宽0.2cm 。这种开元金币是皇帝位赏赐臣下或举行庆典活动而特铸。
(3)银质开元
铸造工艺同样十分工整,其钱文笔峰,周廓尺寸也均与武德开元无异,钱径2.5cm ,重5.7克。
(4)月痕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