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华裔美国作家赵建秀1991年出版了小说《唐老亚》,描述了即将十二岁的华裔美国少年唐老亚的一段成长历程。与赵建秀早期创作中被动庸碌的主人公不同,唐老亚能够在父亲的指引下重塑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华裔劳工历史并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摆脱自我种族歧视的阴影。虽然小说受到了美国公众的欢迎,但因这本小说面向美国读者,并且未曾在中国大陆正式出版,故未能引起国内学者的足够关注,很少有文献对唐老亚心理成长的独特过程进行深入心理分析,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通过对小说中的父子双方分别进行考察,本文分析了种种不同因素影响唐老亚成长的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父亲角色起到了如何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运用了拉康的想象域理论,对唐老亚文化身份的丧失进行了分析。唐老亚在成长过程中,内心世界和外界环境存在着种种差异和冲突。学校里的老师对于华裔文化的理解存在严重偏见,主流社会也对于华裔一向存在着歧视,因此唐老亚难以认可自我的种族和文化身份,而拉康的想象域理论对这种现象具有解释力。然后,本文运用了拉康的象征域理论与荣格的智慧老人原型理论,具体阐释了唐老亚身份的重建。拉康象征理论中的父亲之名,同时由唐老亚的父亲、伯父构成,这与荣格理论中的智慧老人原型不谋而合。唐老亚的父亲不但给予了儿子心理安慰,还及时提供了心灵指引和精神鼓舞,使儿子对值得他骄傲的本民族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从而帮助他走出了东方主义阴影,并从白人社会灌输的自我歧视中解放出来。由此,少年唐老亚不但学会了正确认识并适应那个歧视他同胞的白人主流社会,并且懂得了“不必失去华裔身份也能做一个美国人”的道理。综观全文可以发现,生活在美国的少数族裔华人因受到主流话语的影响与种种歧视性的不公正对待,容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采取排斥、远离的态度,从而产生关于自身在现实社会中身份问题的迷茫与困惑,并无法确认自身在白人社会中的文化身份。只有倡导宣传华裔文化、增加华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增强华人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使他们摆脱自我歧视的阴影,重新树立在白人社会中的正确身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