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培养单位资源与环境学院836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案】(1)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地租学说、比较成本学说基础上,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发展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和廖计的市场区位论。
(2)现代区位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进一步多样化,仅考虑单一的经济因素己不能全面地反映工厂区位选择的目标,从而重视非经济区位因子以及行为因素的新区位理论也应运而生。如:中心地理论。
(3)两者的区别
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的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不同。
①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还要额外考虑到非金钱收益和“满足”的需要;
②在具体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多种具体目标;
③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要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2. 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
【答案】(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2)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科学技术、跨国公司、国家政策、金融市场等方面。 ①科学技术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a. 科学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器;
b.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信息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c. 信息高速公路改变了企业内外的交易方式;
②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
a. 跨国公司加速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跨国公司促进了技术进步和国际技术交流;
c. 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扩大了国际贸易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跨国公司的国际金融活动给国际金融市场增添了新的活力;
e. 跨国公司促进了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融合。
③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
a. 国家对以国界为范围的经济干预和调节逐步减弱,各个国家之间的协调逐步加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b. 各国中央政府对内经济管理权力减弱,参与制定国际经济秩序的积极性和现实压力增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c. 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的客观差异,在制定经济关系和国际贸易准则方面的发言权存在较大差异,处于从属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通过区域一体化,协调立场、统一对外,在制定新的国际经济关系准则时谋求它们的共同利益需求。
④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a.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b. 国际经济协调有利于国际分工的发展。
3. 简述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答案】(1)R&D的区位要求
①接近于科研机构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②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③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消费。
(2)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机构的区位特征:
①公司的R&D区位应趋于大都市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
②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
a. 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即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
b. 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综合性R&D实验室)。
c. 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局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的专业研究室。
d. 对一国之内公司R&D区位,大多数公司的R&D与公司总部位于同一区域,但R&D的集中程度不如公司总部。
③从发展变化角度看,R&D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
4. 试述梯度推移学说
【答案】梯度推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与产品周期相对应,可以把经济部门分为三类,即产品处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是兴旺部门,产品处于成长到成熟阶段的是停滞部门,产品处于成熟到衰退阶段的是衰退部门。因此,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 反之,如果主导部门是衰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依据产品周期循环的顺序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城市系统来进行的。具体来讲,梯度推移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 另一种方式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此类推。这样,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的区域。
5. 什么是霍夫曼定理?
【答案】该定理是霍夫曼在1931年提出的。它揭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演变的规律。
霍夫曼使用了近20个国家的工业结构方面的时间序列资料,重点分析制造业中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被称之为“霍夫曼比例”或“霍夫曼系数”。即:
霍夫曼定理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工业化的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呈下降趋势。在工业化的第一阶
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资本资料工业的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比例为5(±1)。第一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比消费资料工业快,但在规模上仍比消费资料工业小得多,这时,霍夫曼比例为2.5(±1)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体相当,霍夫曼比例是1(±0.5)。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超过了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
6. 试述弗里德曼的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
【答案】美国学者弗里德曼在1966年出版的《区域发展政策》一书中把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
(1)前工业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代表了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区域空间均质无序,其中有若干个地方中心存在,但是它们之间没有等级结构分异。由于这个时期区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极不发达,总体上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对应的区域空间结构是由一些独立的地方中心与广大的农村所组成的,每个地方中心都占据一块狭小的地方。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相对封闭,彼此很少联系。
(2)过渡阶段的区域空间结构
该阶段是工业化的初期。在工业化的进程中,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因外部刺激而获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