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859人文地理学之经济地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问答题
1. 试述梯度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对其在中国的应用进行评述。
【答案】(1)梯度理论的基本内涵
梯度推移理论是建立在产品周期理论之上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反之则是低梯度区域。
(2)梯度理论在中国的应用评述
在中国,梯度推移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末引入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探讨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重点转移问题。观点提出后,引起广泛讨论,形成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①反梯度推移论
反梯度推移论认为,区域的技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应该主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定。如果按照梯度推移,只能是低梯度上的区域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区域之间的不平衡永远得不到改观。
②并存论
并存沦认为,区域之间的经济技术的空间推移同时存在着梯度式推移、跳跃式推移和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他们的作用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时期,梯度推移作用最大;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时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见。
③主导论
主导论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推移从不同的层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主体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推移,其他推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特殊的时期。
2. 区域空间结构的三种形式及其内在联系
【答案】(1)区域空间结构有三种基本形式
极核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和网络式空间结构。
(2)区域空间结构三种形式的内在联系
①极核式与点轴式、网络式的内在联系
极核式空间结构是空间结构的早期形式,在相对均匀的区域,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率先得到发展而成为经济活动的集聚区,开始打破原始的均衡状态出现增长极。增长极的形成和发展壮大对区域的发展产生极化效应,吸引周围地区的经济要素向增长极集中。增长极及其吸引的周围腹
地所构成的空间结构就称为极核式空间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由原始的均衡状态过度到非均衡状态。
②点轴式与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
点轴式空间结构是在极核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发展的中期形式,是由极核式空间结构向网络式空间结构发展的一种过度状态。在增长极的发展和极化作用下,随着增长极和周围其它的经济联系增强,它们之间就形成了固定的联系通道——轴线,轴线将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增长极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点轴式空间结构。点轴式空间结构的非均衡内容和程度以及极核之间的联系都比极核式空间结构阶段进一步增强。
③网络式与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内在联系
网络式空间结构是在点轴式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是空间结构的高级阶段。随着点轴式空间结构中点的职能进一步增强,点之间的联系增多、程度加强,轴线进一步延长,交叉增多,联系进一步加强、紧密,点轴系统进一步发展,多个点轴系统连接就构成了网络式空间结构。网络式空间结构使区域内部的资源、要素得到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发展由非均衡发展向新的均衡方向发展,是空间结构的高级形式。
3. 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答案】在经济地理学上,在某特定区域内,对发生在其中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所有外部因素都可以称为区域环境因子,例如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等等。以下分别阐述一些区域环境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方式。
(1)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
②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也导致其具不同的区位选择。
(2)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是经济活动生存的空间,是经济活动价值实现的场所。满足市场中消费者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一切经济活动区位的选择都必须考察市场环境因子。市场发育完善的地区能够提供平等竞争、公正开放的市场环境,利于有效规范和引导经济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 反之,则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市场环境因素主要有市场规模、市场特性等。
①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规模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存续。任何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必须达到一定规模的需求才能够支持其基本的运营成本。
②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市场特性一般包括市场意识、需求特点、竞争环境、管理秩序等等。市场意识的差异,往往来源于不同地区人们的传统意识的差异。
(3)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化分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脱离不开其他相关产业或部门的支持,也离
不开生产要素的支持,即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中产业环境至关重要。构成产业环境的要素很多,如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
(4)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种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活动集聚的因素之一。
4. 如何判断一个经济部门的专业化水平?
【答案】判断一个部门的专业化水平可以用区位商和专业化指数。
(1)区位商是区域中某部门的就业人数或产值占区域总就业人数或总产值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的同类比重之比。
(2)专业化指数是某工业部门的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与区域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之比。一个部门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指数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
5. 空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
【答案】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需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条件:
(1)区域之间的互补性
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即相关区域之间必须存在对某种商品、技术、资金、信息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供求关系。从根本上讲,只有区域之间具有了互补性,才有建立经济联系的必要。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与互补性成正比。
(2)区域之间的可达性
区域之间的可达性即区域之间进行商品、资金、人口、技术、信息等传输的可能性。一般地,可达性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①空间距离和传输时间。
②被传输客体的可传输性。
③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政治、行政、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障碍。
(3)干扰机会
干扰机会这是指两个区域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受到了来自其他区域的干扰。
6. 经济全球化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是什么? 其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关系如何?
【答案】(1)经济全球化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的全球化,是资本国际循环的建立。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跨国公司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同时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以全球生产网络形式组织生产的结果。
(2)经济全球化理论基础
商品(包括服务)、信息、技术及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不断增加,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