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税收学复试之税收理论与实务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行为税
【答案】行为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某种特定行为作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总称。国家通过对这种特定行为的征税, 来这到特定的调节目的, 它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服务的, 是国家运用税收杠杆作用的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政府的宏观经济目标和政策意图不同, 行为税税种的设置和征收应是一个动态的、适时调整的过程。
2. 税务登记
【答案】税务登记是指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依法向税务机关披露有关信息, 并对其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身份予以确认的一项涉税活动。也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开业、变更、歇业以及生产经营等活动情况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税务登记包括开业税务登记, 变更税务登记, 停业、复业税务登记, 注销税务登记等。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税收的效率原则?
【答案】税收效率原则要求政府征税要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机制的有效运行, 提高税务行政的管理效率。税收效率原则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1)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征税应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即要使税收超额负担最小化和尽量增加税收的额外收益。税收经济效率是从税收与经济关系角度, 将税收置于经济运行过程之中, 考察税收对社会资源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状况。检验税收经济效率的标准, 是使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化和额外收益最大化。在有利于国民经济有效运转的前提下, 提高税收经济效率应遵循:
①尽可能压低税收的征收数额, 减少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度;
②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并在市场机制失灵时, 将税收作为调节杠杆加以有效纠正。
(2)税收行政效率原则, 是指政府应该以尽可能小的税收成本获得税收收入。有效率就要求税收的征收费
用和奉行费用尽可能最小化, 而税收尽可能最大化。它通过一定时期税收成本与税收收入的对比加以衡量。提高税收本身效率的途径如下:
①运用先进科学方法管理税务, 以节省管理费用;
②简化税制, 使纳税人易于掌握, 以压低执行费用;
③尽可能将执行费用转化为管理费用, 以减少纳税人负担或费用分布的不公, 增加税务支出的透明度。
4. 简述我国税务行政复议的特点。
【答案】税务行政复议, 是指纳税人和其他税务当事人对税务部门所作的行政行为决定不服时, 向税务行政复议机关提出重新裁决的程序制度。税务行政复议作为一项行政程序制度, 不同于一般的行政处理, 也不同于行政调解、行政仲裁等行为, 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1)复议的前提是税务争议
税务争议是指在税务活动中, 税务当事人与税务部门之间由于税务机关的行政行为而引起的纠纷或争议。复议必须以税务争议为基础, 没有税务争议就不能引起复议, 它是构成税务行政复议的前提条件。非税务争议也不能引起复议。
(2)—般以上级税务机关为复议机关
税务行政复议体现的是一种行政监督权。对一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处理决定, 只有其上级主管机关才有权予以裁决。因此, 税务行政复议应由作出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级主管机关进行, 本级
机关无权复议。除了上级税务机关进行复议, 在特定情况下, 本级人民政府也为税务行政复议机关。
(3)—般采取书面审理形式
除非复议机关认为有必要, 复议一般是根据复议申请书进行书面审理并作出裁决, 不必作公开审理, 无须当事人双方到场辩论。
(4)复议采取自由选择和复议前置两种程序方式
①复议前置是指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有争议, 必须经过复议程序, 对复议机关复议决定不服时, 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②自由选择是指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有争议时, 既可向法院提出诉讼, 也可以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请求。
5. 从理论上说, 存在哪些提高税收效率的途径?
【答案】税收效率原则指政府课税必须使社会所承受的非税款负担为最小, 即以较少的税收成本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的原则。
(1)税收的效率分为税收的经济效率和税收本身的效率(即税收的行政效率)两个方面。 ①税收的经济效率, 是指税收对经济资源配置、经济机制运行的消极影响越小越好。超额负担越小, 税收的经济效率就越高。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千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②税收的行政效率, 是指以较少的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换取较多的税收收入。征管费用和执行费用越小,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高, 反之, 税收的行政效率就越低。
(2)针对税收效率的两个方面, 体改税收效率的途径如下:
降低税收超额负担的根本途径在于尽可能保持税收对市场机制运行的“中性”。
a. 税收中性, 理论上是指政府征税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超额负担;同时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发生不良影响。因此政府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 应是当依靠市场机制的那只“看不见的手”。
b.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不可能限于征税数额本身而保持“中性”, 也就是说, 税收超额负担的发生通常不可避免。因此, 倡导税收中性的实际意义在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作用“度”, 尽量压低因征税而使纳税人或社会承受的超额负担“量”。
(3)提高税收的行政效率
①政府在管理支出上力求最小, 要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管理税务, 防止税务人员贪污舞弊, 以节约征管费用;
②征税也必须使私人部门的执行费用最少, 这就要求简化税制, 使纳税人易于理解和掌握, 并尽量给纳税人以方便, 以减少时间和精力上的支出, 同时也可减少纳税人逃税的企图和机会。
6. 对税收是一种特殊的分配关系可从哪几个方面理解?
【答案】税收的本质, 体现的是国家以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 集中反映了国家与各阶级、各阶层的经济关系、利益关系, 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
①税收分配的目的:正是由于税收是以满足社会全体成员对公共产品的需要为目的, 在其分配活动中才体现出与其他分配方式相区别的典型特点。一方面, 国家承担着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另一方面, 国家可据此向全体社会成员无偿征收税收。
②税收分配的依据:税收分配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
③社会财富的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即: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税收虽然属于再分配范畴, 但它又直接取自初次分配, 是连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7. 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2003年启动的新一轮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
(1)将现行的生产型増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 允许企业抵扣当年新增固定资产中机器设备投资部分所含的増值税进项税金。
(2)完善消费税, 对税目进行有増有减的调整, 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 将一些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 适当扩大税基。
(3)统一企业税收制度, 包括统一纳税人的认定标准、税基的确定标准、税率、优惠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
(4)改进个人所得税, 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税前扣除项目和标准的确定应当更加合理, 税率也需要适当调整。
(5)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 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 相应取消有关收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