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农业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阐述如下基本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1)土地类型,是指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变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地域空间内具有各种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成的一种类型组合。
(2)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3)土地利用类型,是指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它们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是在自然、经济和技术条件影响下,经过人类劳动干预而形成的产物; 第二,在空间分布上它具有一定的地域分布规律,但不一定连片,可以重复出现; 第三,在时一间上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的改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特点也有明显的动态变化; 第四,它是根据土地利用的地域差异划分的,是反映土地用途、性质及其分布规律的基本地域单位。
(4)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区域内各类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 土壤因素对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和类型分布的意义。
【答案】(1)土壤是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要素,它的类型及其分布、理化性质及生产能力均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土地资源的特性、开发利用方向及其生产力的高低。因此,对土壤因素的评价往往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特别是对于平原地区来讲更是如此。
(2)土壤剖面、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土壤质地等土壤中的基本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的质量,进而对土地的质量产生影响,土壤的肥力、土壤的水分、土壤的适宜性等形成的综合性状构成土壤的地带分布,即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研究土壤的分布规律,对土地进行适宜植物生长的相关分类,对于土地的有效以及持续利用都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3.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4. 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 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答案】(1)基本农田的含义及保护对象
基本农田,是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基本农田不等于高产稳产田,I 高产稳产田仅反映耕地的生产力水平和质量状况,大部分高产稳产田应划入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还可以包括部分为保证达到某个食物总产要求所必需的中产田甚至低产田; 反之,有小部分高产稳产农田出于特殊原因,还可能转用为建设用地或其他土地。
(2)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本思路
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应在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划定基本农田区来实现农用地的农业利用与非农业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严格控制非农业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和速度,保障土地利用以满足“一要吃饭、_要建设”的长远目标。因此,它从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出发,提出本地区规划年内的农产品需求量、耕地需求量及各类建设用地数量,确定基本农田保护目标,采用规划区的形式,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定时、定质,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的手段,把基本农田保护起来。
(3)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工作内容
①规划变量分析;
②耕地需求和供给的综合平衡,确定基本农田数量控制指标;
③根据保护数控制目标;
④规划后的管理与监测工作。
(4)对解决当前人地矛盾的意义
通过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我国的基本粮食供应,使得在人地矛盾不断升级的当时也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防止在高利益的推动下对耕地的荒弃,从而让人地矛盾在有一定限制的条件下得到缓解。
二、论述题
5. 区域开发布局的模式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案】目前主要的区域开发布局模式有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和网络模式。
(1)增长极开发模式
增长极开发模式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在区域经济系统内引入推动型产业并布局于适当的区位,
通过功能极化与地域极化形成部门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同时一在经济空间和地域空间中以预想的渠道和强度,通过扩散效应释放其极化能量,推动其他地区和部门的发展,促进区域开发目标的实现。
(2)点轴开发模式
在点轴开发模式中,点指的就是以高创新能力和高增长能力带动区域发展的各类区域增长极。而轴则指的是连接各增长极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水陆交通干线、动力供应线、水源供应线及其沿线地带。区域开发的点轴布局模式基本内容是:由控制一点的极化过程发展为控制一条轴线的不断延伸和聚集,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拓展这一扩散过程,直至完成整个区域的平衡发展。
(3)网络开发模式
区域开发经过增长极开发与点轴开发两个阶段,当区域经济的空间展开过程已达到使中心极与边缘区的极化边际效应缩减到与其扩散边际效应相持平的程度时,区域的发展已趋于倒“v ”形线的顶点,即由不平衡走向平衡的转折点; 这时资金己不再成为全面的均衡开发的障碍,区域开发开始转向以均衡化和分散化为特征的非极化阶段。另一方面,长期的极化过程导致了经济活动在极化区的过度集中并己引起集聚规模不经济,形成交通等公共成本上升、环境质量恶化、膨胀病等,将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则均衡化与分散化就成为区域经济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网络开发模式就是以在区域内逐步完善和趋于密集为手段,将整个区域发展引向均衡化。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方面:
首先,将已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交通与通讯等轴线加以连接,扩展成一个纵横交织、遍布全区的网络,从而各极点的扩散效应也交织成网。而网络基础设施条件的普及化,使得极化发展失去了必要。
其次,将己有各点轴系统内的产业体系与增长极城镇体系连接为一个完整的网络,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多样化的区域产业系统。网络开发模式是区域开发的最后完成阶段。
6. 如何解决21世纪中国耕地状况与人口增长的矛盾?
【答案】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与土地(特别是耕地)矛盾较世界大多数国家更为尖锐,己趋于白热化。进入21世纪,人口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土地资源管理应在吸收国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有力对策,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永续利用,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通过以下措施来缓解中国的人地矛盾: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