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土地资源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凋查?
【答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查清各用地类型的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等,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服务。
(3)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4)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辖区范围界线。
2. 试述土地评价的作用。
【答案】土地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评价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最客观的依据,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2)为估计土地利用和经营好坏服务。通过土地评价,可以对土地经营活动中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如果产出大于投入,土地经营者就有经济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可以知道土地经营效果的大小程度。
(3)为土地交易服务。土地交易一般要求对土地进行估价,而土地评价形成的土地分等定级结果是土地估价的基础资料乃至主要依据。可见,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是土地交易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同时,也可以为土地使用者选择土地提供指南。甚至,土地估价就是一种特殊的土地评价,即对土地经济价值的评价。
(4)为土地税收服务。土地评价可为土地税收工作提供有用的基础资料。
(5)为土地管理服务。可以使土地资源达到最好的配置,使其开发、利用、保护做到合理、高效、持久,这一切必须依据土地评价的结果。
3. 士地资源保护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土地资源保护是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科学技术等手段,保护土地资源小受破坏的工作。土地资源保护的根本措施是植树造林,对己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要坚持因地制宜、
合理耕种、保护培养,并要节约用地,要防治土地沙化、盐碱化; 对已开垦的土地,如山地、海涂等必须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做出全面安排和统筹规划,使海涂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我国土地资源保护的主要内容
①退化土地,即水土流失的土地、沙漠化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土地、污染土地的防治及保护; ②对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质量的保护,不仅包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还包括保证基本农田质量不减退。
4. 什么是土地复垦? 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土地复垦一般有哪三类标准?
【答案】(1)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2)决定土地复垦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①待复垦土地被破坏的类型及其程度;
②待复垦土地在被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生产潜力;
③复垦土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应用机械的可能性;
④社会环境条件和经济因素。
(3)根据上述四个因素的综合影响,一般有3类不同的复垦标准:
①接近破坏前的自然适宜性和土地生产力水平
②通过复垦改造为具有新适宜性的另一种土地资源
③恢复植被,保持其环境功能
二、论述题
5. 在研究区域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时,如何考虑土地报酬递减律以及土地利用的区位选择问题?
【答案】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确定土地资源的集约经营规模和投入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要实行集选定合理的土地利用集约度,首先必须使土地资源与其他变量资源的投入有一个最佳的配合比例和最佳配合点。
图
如图所示,土地报酬的第1阶段因变量资源投入不足,未达到集约利用的粗放边际,实际上是一种类似粗放经营方式,或掠夺式的经营。第3阶段,因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容受力,逾越了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因而是一种不合理的集约经营。只有第2阶段,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的配合比例在数量上是协调的,土地的生产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可谓之合理的集约经营。所以,资源配置的适宜范围和投入变量资源的最适点,只能在第2阶段,这便是土地报酬递增递减规律对土地集约经营的制约作用。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由于土地报酬递增、递减现象的客观存在,我们应该在技术不断进步与相对稳定的总趋势中,根据报酬递增、递减运动的规律性,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集约度、投入变量资源的适宜范围与最适点、生产资源配置的最佳方案及其利用的经济效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做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
6. 简述持续土地利用的5大基本原则的具体含义,论述持续土地利用思想对当前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指导意义。
【答案】可持续土地利用其5大基本原则如下:
(1)保持和加强生产/服务(生产性)
即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加强生产服务而提高其生产潜力。
(2)减少生产风险程度(稳定性)
即改善土地生产的生态条件进而保证生产的稳定性。
(3)保护土地资源的潜力和防止土壤与水质的退化(保护性)
即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所以也有把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现在的需要,而又不损害后代的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