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816文学综合(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述沈从文小说中的地域描写。

【答案】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特别是乡土文学中,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它不仅影响了作家的性格气质,同时还影响了作家的审美情趣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譬如湘西文化之于沈从文,巴蜀文化之于沙汀、李劼人等,在这些作家当中,沈从文的地域意识尤为突出,他从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出发,由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处,湘西文化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沈从文用他的作品,构筑了一个独特的“湘西世界”。

(1)“常”与“变”的地域文化批判

①“常”,是指在传统农业文明与独特地域生存背景下湘西边区苗族、土家族几千年来一直保留下来的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与道德、情感观念。小说《柏子》写的虽是湘西青年男子的水上生活及其与河边妓女的一夜情缘,但却内在地折射了湘西青年水手的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与生存状态。同样,小说《边城》一方面写出了主人公翠翠令人叹惋的恋爱生活,一力面又穿插了翠翠爷爷的摆渡、船总顺顺父子仁的经商、水上行船、闯滩乃至发生水上悲剧。在沈从文的笔下,这种“常”态生活构成了一种宁静、和谐、淡远的“湘西世界”,他从多方面辐射了湘西少数民族充满传统气息的日常生活,组成了一幅生动的湘西人生活画面,且恰与湘西大门外部畸形化的现代都市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②“变”,是指在汉族文化或现代文明等各种外力作用下,湘西边区少数民族地域生活游移出常轨的情形。《长河》叙述国民党新生活运动带给湘西的竟是地方大员对普通农民的骚扰与勒索,湘西原有的宁静、和谐气氛或牧歌情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看到的是政治腐败、商业市侩习气对湘西地区构成的严峻挑战与威胁。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撞,特别是19至20世纪之交西方现代工业或商业文明传入中国,给湘西民族地域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促使其产生巨大的变异乃至痛苦的裂变。这种变化即使富于“乡下人”气质的沈从文也备感惶然,同时又使他在惶然中通过文学作品对其表示出极大的忧虑。

(2)湘西人民特异生命形式的建构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中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并大量地渗入作家的情感、情绪,把自己童年的记忆长久地带进当下的记述,有意增强了叙事作品的抒情倾向,从而构建了湘西人民独特的生命形式。沈从文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生漂泊的水手船工、吊脚楼的下等娟妓,以及童养媳、小店伙等等,都一律怀有不可言

说的同情和关注。这里自然有血有泪,但更多的是追求琐屑生活的企望的破灭,是人格的习以为常的遭受践踏。

(3)奇异独特的民族地域风情渲染《边城》描写了大老天保与二老傩送兄弟俩月夜里通过唱歌的方式向翠翠姑娘表达爱情,不仅向人们展示了苗族男女爱情生活的纯粹性,也间接反映了苗族远古以来男女自由恋爱的文化遗存。在沈从文的笔下,湘西少数民族特别是湘西苗族的这些独特而斑斓的文化习俗,无疑是对湘西少数民族独特文化精神生活的精彩写照。在沈从文笔下,关于湘西自然山水风景、民族地方风物、人文风光及生活习俗的有趣描写,凸显出了湘西民族生活背景的别种韵致,显示着独特的文化风情。

总之,沈从文在地域和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下构建了一个独特而神秘的湘西世界。作为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沈从文以自己“湘西人”的主体来观照现代文明下的湘西世界,他笔下的“湘西”所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是一种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湘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因有了沈从文而以一个无比淳朴、自由、满溢了生命力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2. 请以具体作品为例,阐述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

【答案】鲁迅小说创作的杰出成就和他对近代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是同他长期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分不开的。鲁迅对外国文学的接受主要表现为:

(1)思想内容方面

①“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和“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创作动机

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即“取法”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两者都以“狂人”作主人公,主要内容都是狂人的经历、见闻、心理,最后都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声音……果戈理是鲁迅“最爱着”的作家之一,其“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更为鲁迅所欣赏。本着“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和“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创作动机,鲁迅刚开始创作的时候,便从以暴露、批判为特点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那里得到启发和借鉴,借狂人之口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

②小说的取材以及主题

《药》的取材及主题则得力于《齿痛》《工人和白手党》。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描写耶稣在各各他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各各他附近有一个商人正患齿痛,当小孩子们几次跑来,用急促的声音讲耶稣的事时,他发怒顿脚,“因为他们用这样的小事来烦扰他”。他和老栓小栓们一样,觉得自己的病比起革命者的冤死来要重要的多。屠格涅夫散文诗《工人和白手党》写了一个为了工人的利益而奋斗最终被绞死的人,因长时间带刑具,手没有血色。正像绍兴的人们相信人血馒头可治病一样,工人们跟着白手的人到刑场为的是得到一截绞绳来治病。革命者为了群众而牺牲了,而愚昧的群众却还享用这牺牲。

此外,拜伦之于鲁迅小说中反抗强暴的个人英雄主义,陀斯妥耶夫斯基之于鲁迅小说“精神胜利”的典型,菊池宽之于鲁迅小说中为父报仇的题材……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2)形式技巧方面

①“看/被看”的结构形式

鲁迅小说创作形式是新颖、独特的,如有日记体(《狂人日记》),有持续的独白(《头发的故事》),有象征结构(《药》),有自传式叙述(《故乡》),有完全没有情节的电影式的群众画像(《不众》)……而在一些具体方法、技巧上鲁迅小说也明显有别于中国传统小说。比如叙述技巧,鲁迅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使用并自觉地发展小说叙述者的复杂艺术的小说家。如《孔乙己》中的叙述者不是孔乙己,不是掌柜、酒客,而是酒店的一个“小伙计”,这在作者是大有深意的。它形成了小说中多重的“看/被看”的结构形式。

②复杂、详细的心理描写

复杂、详细的心理描写在中国传统小说中是排斥而缺失的,而在鲁迅的小说中则有许多大段、复杂的精彩心理描写,如《白光》中陈士成的变态心理、幻觉,《孤独者》《在酒楼上》中人物自我辩白的矛盾心理的描写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是鲁迅学习、借鉴外国文学典范的结果。

总之,鲁迅为反抗现实,振醒国民而“别求新声于异邦”,但他的“取法”是建立在中国的社会现实和个人的深切体验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狂人日记》“忧愤”更为深广,主题更为深刻。他小说的“新形式”也是把外国文学典范和中国文学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有启发也有探索,既有借鉴也有创造。

3. 结合性别理论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的周朴园、周萍、周冲等男性形象。

【答案】性别即社会性别,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社会性别理论从分析两性关系入手可以发现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根源与本质,从而将社会性别理论变成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分析工具。结合性别理论来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周朴园、周萍、周冲等的男性形象,具体内容如下:

(1)周朴园:父权文化的代言人

周朴园旱年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在经历婚姻失败后又转向封建专制思想,成为父权文化的代言人。他的这种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繁漪两位女性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①通过周朴园与侍萍的关系,展现了周朴园的男性权威形象的复杂性

周朴园和侍萍的结合,最初是建立在对侍萍侍女身份的理解和尊重上的,他冲破了家庭的阻力,并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回忆。在面对家庭和商业利益双重压力时,周朴园抛弃侍萍,并与繁漪结婚。多年之后,周朴园在与侍萍相遇时,又迅速显示出封建大家长的嘴脸。

②通过周朴园与繁漪的关系,集中展示了周朴园的专制残暴

周朴园用“存天理灭人欲”的宗教天条武装着头脑,他坚信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自己教养出来的子弟是“健全的子弟”。也正是为了维护自己心中“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他才会置妻子繁漪的情感于不顾,极为残忍冷酷地实施“存天理灭人欲”的诛心之术。从“喝药”这一幕中,就能体现出专制暴君的形象。具有“雷雨”性格的繁漪不愿吃药,周朴园的体贴和关心完全是为了是繁漪成为服从的榜样、受命的奴隶。他炮制人生的苦药,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