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12中国现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请结合具体作品,比较沈从文和汪曾棋创作风格的异同。

【答案】沈从文和汪曾祺创作风格的异同,主要表现为:

(1)相同之处

①他们的小说创作都是“文化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历史指向、浓厚的文化意蕴以及具有独特人情风俗的乡土内容。沈从文的《边城》与汪曾棋的《受戒》都是作者内心深藏的故土“乐园”的展现。

②他们的作品都是抒情式的,其中回旋着一种感伤而有力量的主旋律。文章不拘格式,受感情波动的支配,在淡淡的哀愁中有一种痛楚、深沉而又不甘寂寞甚至倔强的调子。

③字里行间蕴含着歌的节奏、诗的韵律、画的色彩,它们与思想感情有机融合而表现为偏于冷色的艺术美。

(2)不同之处

①思想内容的不同

沈从文更多地对不平等的物质生活加以鞭笞,更多地要求人生存的基本权利; 汪曾棋则是在生存温饱基础上求发展,是对人生存状态的文化反思。

②情感表达的不同

沈从文的作品的感伤色彩更浓重,情感更忧郁和压抑; 汪曾祺的作品更明快一些。以《边城》和《受戒》为例,同样是讲述故土“桃源”般的安逸生活,《边城》美丽得令人忧伤; 《受戒》完全看小到任何忧伤和邪恶,是一个轻松的故事。

③表现手法的不同

沈从文节奏迂缓,如泣如诉的叙说中写实成分较多; 而汪曾棋迂缓中夹杂着跳荡,有一些心理探索,还会有一点为当代人所喜爱的哲理性议论。

总之,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独具个人风格的小说家,沈从文和汪曾祺都表现出偏离主流文学的边缘化倾向。然而,正是他们对人文的坚守和文化美学的创作,才造就了充满人性关怀的诗意小说。沈从文的《边城》以及汪曾棋的《大淖记事》都是中国文坛不可多得的佳作。

2. 请以阿Q 和陈灸生为例,分析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答案】阿Q 和陈奥生分别是鲁迅与高晓声笔下的经典人物,以二者为例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分析如下:

(1)鲁迅与高晓声作品中关于“改造国民性”的主题具有前后相延续性

①鲁迅重在对封建制度下国民性的批判

鲁迅的《阿Q 正传》等作品贯穿着如何疗救社会病苦、改造国民性的思考,重在对封建制度的彻底揭露与批判,以及对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反封建思想革命中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的考察,其理性色彩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②高晓声重在探索当代农民悲剧命运的根源

从当代历史发生的挫折与传统文化积习相关的理解出发,高晓声揭示了作为一个“文化群体”的农民的行为、心理和思维方式的特征:他们的勤劳、坚韧中同时存在的逆来顺受和隐忍的惰性,对于执政党和“新社会”的热爱所蕴涵的麻木、愚昧的顺从。因为在探索当代农民悲剧命运的根源上,提出了农民自身责任的问题,因此,这些小说被批评家看作是继续了鲁迅有关“国民性”问题的思考。

(2)鲁迅与高晓声对国民性的批判力度以及对改造国民性的前途各持己见

阿Q 和陈奥生又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国民,身上所体现的“国民性”特点包括劣根性各有不同,两位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力度及强弱并不一致,同样对改造国民性的前途各自抱着不同的态度。

①果断的批判和悲观的态度

鲁迅曾说过,他之所以要写《阿Q 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我还怕我所看见的(阿Q )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鲁迅对当时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毫不留情地批判,并且对国民改造的前途持极其悲观的态度。

②温情的批判和期盼的态度

高晓声的“陈奂生”并非阿Q 第二,陈奂生的经济、政治地位以及时代给他带来的变化都是阿Q 所不能比拟的。陈矣生们固然有他们的悲剧,即“他们生在做主人的时代,却不是当主人的材料”。令人欣慰的是,在农村普遍实行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之后,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陈矣生终于从历史的迷梦中惊醒,开始寻找自己和自己的位置。作者对陈负生是始终抱着温情的批判态度及对其改造的希望。

总之,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始终不离“改造国民性”的主题,为此一代代作家付出了艰辛的思考和辛勤的创作实践。从鲁迅到高晓声,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时代风气的变化使他们笔下的中国平民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然而人物身上依旧具有根深蒂固的落后性,因此“国民性”改造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

3. 比较下列郑愁予两首诗歌的特色。

媳妇

媳妇儿的家曾是昔日的花轿

颤栗了门深柳枝垂的巷子

苇帘卷著空堂约好燕燕的佳期

是一叠唱片样转而不眩的下午

啊燕燕一圈呢语一圈笑

而雪披的远山仍是旧岁的寒衣

仍在多上坡的云脊……

翼的路子无消息

无奈梅香总趁日斜时候

推衾欲起的媳妇便帐然仰首

呀未粘好的风筝犹搁案头……

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答案】郑愁予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媳妇》和《错误》是其代表作,二者的特色表现为:

(1)《媳妇》的特色

媳妇是中国妇女的传统形象,在《媳妇》这首诗中,诗人不仅表达出自己对妻子的爱,而且通过对媳妇形象的描绘流露出对爱的向往和追求。具体特色表现为:

①场景的渲染和对比

“媳妇儿的家曾是昔日的花轿”,而今在“深柳枝垂的巷子”颠晃着,媳妇的心在轿上荡来荡去,因为今天是“约好燕燕的佳期”。这是一个出嫁的日子,人们吹奏着迎娶新娘,热闹非凡; 而那“苇帘卷著”的空堂,却有一个人正在静静等候。这里的场景渲染和对比鲜而易见,诗人通过热闹与寂静的对比,渲染诗歌氛围。

②古典诗歌意象的运用

诗中运用了不少古典诗歌意象,如“轿”“柳”“巷”“苇帘”“燕燕”“佳期”等词,颇具柳永、秦观等人的风姿。

③细腻的心理描摹

“无奈梅香总趁日斜时候”,烘托出落日西斜、钩月初挂,媳妇忧上心头的心境。“推袅欲起的媳妇便怅然仰首”中的“仰首”一词,借瞻月之姿,写出媳妇思念故人的心境。末句“未粘好的风筝”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象征。风筝托风而飞,以线缚翼,丝丝牵挂。作者以此作结尾,留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2)《错误》的特色

《错误》一诗以江南的小城为中心意象,写思妇盼归人的情思,意境优美深婉,被誉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