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温州大学人文学院612中国现代文学史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所呈现出的不同艺术风格及其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

【答案】30年代的中国小说进入繁盛阶段,政治和商业对小说的介入十分明显,小说领域分别被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远离文学党派性和商业性的“京派”和最接近读书市场的“海派”所分割。以沈从文、废名为代表的“京派”和以张资平、施蛰存等为代表的“海派”在艺术风格上有着很大的不同,都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1)“京派”和“海派”不同的艺术风格

①京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 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理性主义”文化品格

他们一方面企图远离政治,另一方面又充分继承了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倾向,忠实于现实与人生,他们在现代文化、文明和封建传统文化相对立的流行格局中,熔铸一种具有浓厚的原始风貌与自然气质的乡村文化形态,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三维空间。包括:第一,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第二,洋溢着占典式的和谐和浪漫性的超越的人间写实情致; 第三,形成了简约、古朴、活泼、明净的语言特色; 第四,在题材、主题及意象方面表现出开放的民族性。

例如,凌淑华的《弟弟》表现出对中国人生范围内的封建文明的嫌恶和现代文明异化人性的疑惧。其中儿童视角的广泛运用,真切地表现出京派作家的拳拳童心。这既说明他们对美好童年的深情眷恋,也反映了他们对真善美的无限向往。

b. 京派小说在美学上表现为追求一种“和谐”的审美理想

京派小说统一的审美感情是诚实、从容、宽厚的。这种美学意识表现在文学创作方一法和文体建构上,便是将艺术与生命并重,生命形态不愿受束缚,小说便自然要摆脱开重情节、重故事的成规,趋向散文化、生活化,从而描绘出完整的社会生活。

例如,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无故事,近似随笔或是散文,信笔写来,不事雕琢,表现出平淡、古朴、闲适、中和的风格。她只是将北平城里两个阶层的人生片断互相穿插,几乎不见故事线索。他们重视的是气氛的渲染,意境的营造,内涵的隽永,是“人与自然的契合”。

②海派小说的艺术特点

a. 强调主观感受

凭借自己的主观感受,运用意识流手法,措写上海这个大都会的现代风景和生活。例如,刘呐鸥早年在台湾生活,15岁赴海外求学,历时数载,较早就受到现代主义的熏染。刘呐鸥在1930年出版的《都市风景线》被公认为“中国新感觉派的开山之作”。

b. 情节结构独特

小说用有色彩的象征、动态的结构、时空叠合交错的表达式,来反映都市的繁华和喧哗。例如,穆时英的代表作《南北极》文字有气吞全牛之概,穆时英用他那特创的风格,写出一堆粗犷的故事,笔法精悍、泼辣,痛快淋漓,因而他有“新感觉派圣手”之称。

c. 描写手法新颖

海派小说不断变换新技巧,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人物的潜意识,表现人物“超我”与“原我”的冲突,显示心理分析的特征,有的还具有古典的神韵。例如,施蛰存的《李师师》,是他对历史题材的故事进行的新编,用精神分析来重新解释历史人物和事件。

(2)“京派”和“海派”对后世创作的影响

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艺术上化“古”纳“洋”,熔写实、浪漫、记“梦”、象征于一炉,把现代抒情写意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后世的乡土小说等提供了创作借鉴。

②海派为文学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引进多种现代派手法,在小说结构、形式、方法、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 对人的“精神内海”的表现,有新的开掘,对40年代的新市民小说及后来的都市小说有重大影响。

总之,30年代是中国现代小说确立后进一步深化并求得发展的时期。京派和海派小说各具特色,各有影响,共同造就了30年代小说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发展。

2. 比较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城市书写的异同。

【答案】城市书写在不同的年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学风貌。20世纪30年代和90年代因城市的发展程度不同、认识城市的程度不同,这两个时期的城市书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

(1)相同之处:物质化叙事和丧失主体性

①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书写

a. 初期的海派小说过渡性地描写城市

他们能在城市罪恶之中发现美,但初期对城市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的笔下出现了新式饭店、赌窟、跑狗场等消费场所,可是现代文明的体验不足,沉醉于物质享乐又感到负罪,心理上是扭曲变态的。他们提出“都市男女”这一主题。重视小说形式的创新,改变叙事切入的角度,尝试心理的、象征的、新鲜大胆的小说用语和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成为这批作家的时尚。

b. 新感觉派小说时期用现代人的眼光书写城市

新感觉派创作的特色就是在快节奏中表现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尤其是半殖民地都市的畸形和病态方面。新感觉派是中国都市文学开拓者中重要的一支。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首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市的城与人的神韵。

②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书写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现代化城市迅速崛起,

在带来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又以物质化的形式改变着城市中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此时的中国城市成为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一一物质、欲望和消费的集合地。

作家们面对中国城市的生存困境时,对这种物质化的现实做出了思考。他们以城市的物质现状为表达对象,关注当代城市人的物质生活,以此来反映城市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表达自己的城市意识和观念。物质化叙事是他们书写城市的共同特点。

③丧失主体性的物化呈现

30年代和90年代的城市书写通过物质化叙事造成了主体的丧失。主体淹没在物质世界中,展示城市人的物化、异化现象,这是这两个阶段城市物质化!5写的重要特征。例如刘呐鸥对上海的书写、张欣对广州的书写、卫慧对上海的书写。

(2)不同之处:地域特色的鲜明和丧失

①30年代的城市书写:鲜明的地域特色

刘呐鸥把当时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摄入。他“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JAZZ 、摩天楼、色情(狂)、长型汽车的高速度大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这反映了30年代城市书写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

②90年代的城市书写:无名同质的现代物质城市

90年代以来的城市书写,比如邱华栋和张欣的笔下,千篇一律的现代化物质图景充斥在其间:高楼大厦、华丽时装、精致饮食、先进设备,城市书写的地域性特征随之消失。

3. 论述丁玲2040年代的创作历程转变。

【答案】丁玲作为现代女性文学的重要作家,将其一生的坎坷经历,倾注于她所痴情的文学创作之中,为人们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精神遗产。纵观丁玲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这些作品标志了一个新的时代女性的崛起,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在集子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梦坷》《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沉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 另一方面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她们身上既有浓重的空虚、苦闷、绝望的感伤主义色彩,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和社会的印记。从小说的叙述方式看,丁玲作品虽有五四郁达夫自传体小说剖析人物内心世界的感伤情怀,但刻画的大胆而富有饱满感情的倔强女性性格、细腻而率真披露的人物复杂内心,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标志着五四感伤小说的终结。

(2)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丁玲的创作由此发生了较为重大的转变。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短篇小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