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实务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
【答案】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的一种新的报道形式。电视新闻的现场报道,是指电视记者直接进入画面(即新闻现场),对发展中的新闻事件作直接描述、评论,或对有关新闻人物进行访问的报道形式。现场报道的最大特色是从采访开始到结束,采访者(记者)和被采访者的一切活动均在新闻现场,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
2. 电视新闻连续报道
【答案】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是指对同一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在一个阶段内的有关情况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持续性报道。这类报道中的各个独立报道因素联结紧密,常常互为因果关系。由于它所具有的连续性,使报道内容更能突出事件实质,形成舆论力量,引起广泛关注。连续报道是电视新闻节目保证报道深度的重要形式之一。电视新闻“连续报道”的特点包括:①报道连续、及时,吸引力大; ②报道连续紧凑,报道与分析相间,舆论力量集中,震}h}力强; ③报道的事件因果连续,从多角度综合事因,信息量大,事件本质易于突出。
3. “反打,,
【答案】“反打”即反拍角度,是指一种处于前一个镜头拍摄方向的反面或反侧面的影视摄影角度。反侧面拍摄人物的角度常常产生奇妙的感觉,有利于全面介绍现场场景,同时还有助于表现主体对象的多方面和立体形态。
4. 隐性采访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形式。记者在采访中,不向采访目标公开自己的身份,也不公开表明采访的目的。这种采访现在愈来愈常见于批评报道中。
5.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二、简答题
6. 怎样加强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新闻作品质量?
【答案】加强新闻采访和新闻新闻写作的辩证统一,不断提高新闻作品质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思想认识
记者在思想上应当牢固树立起采写并重的观点,既看重采访,又看重写作,两者不可偏废。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相互关联作用,其目的是要加强新闻采访,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不少记者存在重写作轻采访的倾向,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记者的思想中对“妙笔生花”看得过重,另一方面是对记者成绩评定的标准往往只注重发稿量,忽视采访的投入和功夫。因此,记者必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采访和写作并重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既评选好新闻作品,也要评选成功的采访实践和优秀记者,形成一种采访和写作并重的社会氛围。
(2)加强组织措施
①要大力加强记者队伍建设,记者必须深入第一线采访,不能有空头记者、挂名记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灵活机动、深入实际的记者队伍,强调和确保记者深入到第一线,深入到群众中去。绝不能做等新闻上门的空头记者、挂名记者。
②要建立和落实新闻记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制度。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认真纠正一些记者安于泡会议、坐办公室的不良风气。要建立一些相关的制度,并认真落实。只有深入基层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发现实际问题,并真正做好采访报道的工作。
③要注意培养名记者,允许并提倡记者有不同的写作风格,避免新闻报道的趋同化,不要千稿一面。要建立一支灵活的队伍,专门采写热点题材,随时随地报道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④要建立新的新闻采访体制,加强新闻改革,推广和运用聘用制,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使更多优秀的、年轻的记者迅速成才。
(3)做好后勤保障
①要继续提高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在第一线采访的记者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大力表彰优秀记者,并在待遇上给予落实。比如定期评选优秀记者,在社会上形成尊重记者、支持记者工作的良好风气。
②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鼓励深入细致、认真负责的采访,批评闭门造车、主题先行、观点强加于人的小良采访作风。
③要改革内部管理体制,为好的采访提供条件,为好的新闻作品开绿灯,加强时效性,提高新闻生命力。为记者配备必要的通讯工具、交通工具,简化审稿制度,为采访、写作提供更好的条件,确保新闻时效性。
④要营造出一种有利于记者在坚持四项基本原的前提下,大胆采访、顺利采访的社会环境。这需要整个社会加入对新闻舆论监督的支持,不断健全和完善有关法规、制度,使新闻采访与写作工作能更有力地推动国家两个文明的建设,在人们生活中发挥更人的作用。
7.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
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不撒大网,一开始就进入正题,直截了当地向采访对象说明自己想知道什么。这种方法一般适合在下列情况采用:
①当事人或被采访者公务繁忙,行色匆匆之时。这种情况一方面是他没有多少充裕的时间来交谈,另一方面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采访的目的。
②采访一些突发事件,如火灾、凶杀、地震、交通事故等。负责处理这些事件的有关方面负责人非常繁忙,场面也颇混乱,而又不愿失去同他们交谈的良机,就应该以精练的提问求得对方明确的回答,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如愿以偿。
③采访对象与记者己经非常熟悉,多次接受采访,这种情况也不必客套,可以直接提问。
(2)侧面迂回法(又称勾推法)
这里有两层含义:①当正面不好直接提问时,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同,再回到正面题目上来。比如,遇到那些不善言谈、不习惯于记者采访、而且比较陌生的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一些日常生活琐事或接触到的周围事物谈起,待采访对象与记者逐渐熟悉,感情融洽后,再把话题引回,提出主要问题。②采访时,不直接找采访对象本人谈话,而先找他周围的人谈。比如熟悉他的上司、同事、亲人、朋友等谈,待掌握一些基本情况后,再找采访对象本人深谈。这样不仅可以借助预先获知的情况,更好地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及行为,以便为下一步在对当事人的采访中争取主动提问打下基础,而且可以挖掘出采访对象本人不愿意谈的生动丰富的细节。尤其是遇到工作繁忙,对琐事易忘的采访对象时更应如此。
用迂回法提问,有时可以产生直接法所起不到的作用。尤其是当对方回避我们正面提问时,更需要运用迂回法。这是一种从侧面刺探的艺术,需要仔细揣摩,灵活运用。
(3)激将法
在谈话采访中,如果掌握了对方某种特点和个性,必要时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甚至激将的方法,即记者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提问,促使采访对象吐露事情的真相。对于自恃高傲、不屑一顾的采访对象尤其适用此法。这时,记者不能不顾实际情形一味“穷追猛打”,而应按心理学原理,通过一定强度的刺激,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发生变化,从而获得所需要的真相。激将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是记者在其所假设的问题中,投入一定强度的刺激,迫使对方感觉朝相反方向转化。
(4)引证法
指由近而远、由浅渐深,用其他事物或消息引起对方谈话的兴趣,从而获得所需要的新闻材料。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采访意图领会不深、不清,不知从何说起,这就需要举出一两件有关事例,帮助他打开思路,明确意图,回答问题。还有一些采访对象,出于谦虚,不愿多谈。这时也可以有记者把准备时了解到的一两件事先讲一讲,引起对方的联想,请他补充细节,畅谈体会。有时还可以根据采访中看到的现场情况或感受到的气氛,加以概括、引证,引起对方的畅谈。
(5)请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