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实务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电视新闻言论

【答案】在我国,人们是这样认识电视新闻言论的:“电视新闻言论,是评论者、评论集体或电视机构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问题、或社会现象表示的意见和态度。”虽然,人们对电视新闻言论的定义不统一,但是这些定义有两个共识:①电视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应该有适量的言论,对事件进行分析,说明其社会意义和影响、个人或机构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等,目的是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所传播信息的深层含义; ②“新闻意义”的发掘与传播。电视新闻言论的外延包括评论、述评、编前语、编后语等编播形式。

2. 声画对位

【答案】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3.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4. 预知新闻

【答案】预知新闻是指媒体事先知晓而去采集的新闻,如各种记者招待会、剪彩揭幕、各种会议等。这类新闻可以是沟通受众与政府(或新闻事发单位)的“桥梁”,也可以是某些机构对新闻媒介的利用。处理不慎,这类新闻往往变为人情新闻,表现出浓重的公共关系的影子和明显的灌输目的,这都是最易引起受众反感,影响传播效益的因素。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

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新闻采访中观察有哪些基本形式与种类?

【答案】(1)运用观察技巧的基本形式。

①先提问,再观察。

在谈话采访中获悉到一些新闻事实材料后,如果有可能,都应当尽量争取到发生这些事实的现场上去亲自看一看,通过观察采访加深印象、核对事实,并感受实际情景。

②先观察,再提问。

记者在采访中观察到一些实际情况,但还觉得有些情况没有弄清楚,还没有掌握到表面现象后面所隐藏着的许多情况,因而需要再进行谈话采访,以弥补观察采访之不足。

③边观察,边提问。

一边交谈,一边观察,二者溶合在一起,交叉运用。这是最佳的采访方法,集中两种采访方式的优点,弥补各自的不足,使记者能在采访中掌握到更丰富、全面、生动的材料。

④纯粹的观察。

由于采访中的某些特殊情况,不可能或不允许谈话采访,这时就必须单纯进行观察采访,完全依靠记者的眼睛来获取新闻素材。

(2)运用观察技巧的种类。

①进入式观察

记者不明确表露自己身份,而是成为被采访的一群人或一个场景中的一员,使被采访者的活动不受影响。这种采访,由于采访对象并没有明确意识到有记者在眼前,往往毫无掩饰,能把一切袒露在记者视野里,因而使报道更富有真实性。对于本身就生活在基层的广大新闻干事、通讯员,这种观察采访更可以说是经常进行着。他自己就是这一群人和这一场景中的一员,只要他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就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把许多动人的事实报道出来。

②旁观式观察

记者到现场去,表明了自己身份,以观察员(第三者)姿态,通过自己观察获得新闻材料。记者全凭观察把新闻现场的状况呈现在读者面前。

③隐藏式观察采访

这种采访中采访对象不仅不了解记者的身份,而且根本感觉不到有记者的存在。西方记者把这种观察采访称作“依照藏在角落里的老鼠的观念进行的”。

7. 简要回答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各自作用。

【答案】电视新闻画面拍摄的镜头运动的类别及其作用具体如下:

(1)摇镜头

摄像机的位置不动,对拍摄对象进行左右或上下的摇动拍摄,简称“摇摄”或“摇”。摇镜头逐一展示、逐渐扩展景物,产生巡视环境、展示规模的视觉效果。

(2)甩镜头

这是指速度极快的摇摄镜头,又称“闪摇”、“甩”。甩这一技巧用在表示内容的突然过渡和同一时问内在不同场景所发生的并列情景; 这一技巧还用来代替人物主观线条,表不晕眩效果。

(3)跟镜头

摄像机跟随运动对象,连续拍摄某运动过程及周围环境,简称“跟”。使处于动态中的主体在画面的位置基本不变,而环境不断变换,可突出运动主体的运动方向、速度、体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4)横移镜头

摄像机沿水平面各方向移动镜头,又称“横移’夕、“移动摄影”,简称“移”。横移镜头可以把行动着的人物和景物交织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动态和节奏感。

(5)升降镜头

摄像机作上下运动的拍摄方式,简称“升降”。这主要是摄像机高度及仰俯角度的变化,视觉效果丰富。

(6)推拉镜头

摄像机沿着光轴方向作前后运动的拍摄方式,简称“推”、“拉”。其画面效果表现为同一个对象由远至近或由近至远或从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变化,使观众有视线前移或后退的感觉。其特点是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了解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体与后景、环境的关系。推拉镜头的主要效果,采用变焦镜头也可以获得。

8. 新闻写作怎样作用于新闻采访?

【答案】新闻写作可以推动、改进、提高新闻采访。

(1)新闻写作有经验,采访可以少走弯路。

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时间长,经验教训多,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访问的深浅,避免失误和少走弯路。

(2)新闻写作中发现问题,可以促使记者去补充采访; 写作中发现矛盾,可以促使记者去调查核实,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性。

新闻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面对采访得来的一大堆零散的、无系统的、无序的事实材料、数据、人物资料等,记者要进行整理、加工,然后成文。在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很多在采访时没有注意到或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问题。这样的情况大致有三类:一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这就促使记者对新的线索进行采访; 二是发现采访时考虑的主题不够深刻或材料不够丰富,这能促使记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补充采访; 三是发现采访得来的材料有矛盾的地方,究竟事实真相如何,这就迫使记者进行调查核实,以避免新闻失实。

(3)新闻写作体裁不同,采访的方法也不同。熟悉各种写作体裁,采访能更加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