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东华大学F0402专业综合(生物)之微生物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真菌生活史。
【答案】真菌生活史是指真菌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生长发育阶段,最终又产生同一种孢子. 其染色体由单倍体到双倍体再回到单倍体的过程。
2. 附着胞。
【答案】附着胞是一些植物寄生真菌在其芽管或老菌丝顶端发生膨大,并分泌粘状物,借以牢固地粘附在宿主的表面的结构。在其上可形成纤细的针状菌丝以侵入宿主细胞吸取养料。
3. 卡巴颗粒。
【答案】卡巴颗粒是指一类属于杀手杆菌属的共生菌。
4. 产量常数。
【答案】产量常数是指处于稳定期的微生物菌体产量与营养物质消耗之间呈现出的有规律的比例关系。
5.
菌株。
【答案】菌株是指带有质粒的菌株。某些Hfr 菌株中的F 质粒通过不正常切离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形成。
二、简答题
6. 病毒学研宄的基本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病毒学研宄的基本方法如下:
(1)病毒的分离与纯化:病毒的分离包括标本的采集与处理、标本接种与病毒认定、盲传;病毒纯化包括纯化标准、纯化方法依据;
(2)病毒的测定:包括病毒物理颗粒计数,噬菌斑、蚀斑测定和终点法的病毒感染性测定;(3)病毒的鉴定:根据病毒的生物学性质、理化性质、免疫学性质和分子生物学性质进行的鉴定。
7. 蛋白质和核酸分子被用作微生物进化谱系分析所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答案】蛋白质和核酸分子被用作微生物进化谱系分析所依据的原理:
蛋白质、核酸分子序列进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进化速率相对恒定,也就是说分子序列进化的改变量(氨基酸或核苷酸替换数)与分子进化的时间成正比。因此,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群的生物分子序列的改变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进化关系和推测它们的分歧时间。
8. 为什么导致蛋白质表面氨基酸变化的突变一般不会引起表型的变化?而蛋白质内部氨基酸的替换则会引起表型变化?
【答案】由于蛋白质表面氨基酸的变化一般不影响蛋白质的功能,因此一般不会引起表型的变化,而突变引起的蛋白质内部氨基酸发生变化(包括酶的活性位点)可能剧烈地改变蛋白质的三维结构,从而改变其功能,破坏酶的活性。
9. 某些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具有较高的专一性,可利用它们通过“微生物分析”
(microbiologic alassay)对样品中维生素或氨基酸进行定量。试设计实验利用某微生物对某一样品维生素
的含量进行分析。
但含有过量其他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分装于一系列试管,分别定量接入
标准样品及待测样品,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的含
【答案】实验设计方案如下: (1
)将缺乏维生素用于测定的微生物;
(2)在这些试管中分别补加不同量的维生素(3)以微生物生长量(如测定
)值对标准样品的量作图,获得标准曲线;
(4)测定含待测样品试管中微生物生长量,对照标准曲线,计算待测样品中维生素量。
10.简述益生菌的概念、作用对及其机理。
【答案】(1)概念:益生菌一般是指通过改善肠道内等微生物区系的平衡而对动物起有利作用的微生物活菌制剂。
(2)益生菌的作用及其机理: ①竞争性的排除有害微生物; ②帮助机体分解营养物质; ③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11.简述鞭毛的不同着生方式。并举例。
【答案】鞭毛着生方式及实例:
(1)单生,可分一端单鞭毛菌,如霍乱弧菌,二端单鞭毛菌,如鼠咬热螺旋体。 (2)丛生,可分一端丛生鞭毛菌,如荧光假单胞菌,二端丛生鞭毛菌,如红色螺菌。 (3)周生,周生鞭毛,如大肠埃希氏菌、枯草杆菌。
三、论述题
12.试图示甲烷形成的生化途径,并说出其主要反应。
【答案】甲烷形成途径如下图:
图
其主要反应有: (1)
的甲酰化
被MF 激活并随之还原成甲酰基。
(2)从甲酰基至亚甲基和甲基甲酰基从MF 转移到MP ,接着通过脱水和还原步骤后,分别达到亚甲基和甲基水平。
(3)甲基从MP 转移到CoM 上。 (4)甲基还原为甲烷甲基而催化的电子传递给
经甲基还原酶系列还原为
反应中
作为电子供体,
复合物或
则作为甲基还原酶复合物的一部分参与其中。
(5)产能反应在甲烷反应中,仅最后一步产能。目前所知的机制为:在甲基还原酶
产生
过程中,HS-HTP 在异二硫化物还原酶的催化下,可把来自还原型
但把质子
逐出细胞膜的外侧,由此造成的跨膜质子动势推动了A TP
合酶合成A TP ; 与此同时,经ATP 酶流入的质子可使带负电的CoM-S-S-HTP 重新还原成CoM-SH 和HS-HTP 。
13.什么叫免疫应答?由TD 抗原和TI 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过程有何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案】(1)免疫应答的定义:
免疫应答是指一类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这是一个从抗原刺激开,始,经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感应)使它们发生活化、增殖、分化等一系列变化,最终表现出相应的体液免疫或(和)细胞免疫。
(2)TD 抗原和
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过程的不同之处:
为主。抗原刺激下的B 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①TD 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其引起的是T 非依赖性体液免疫应答。当机体第一次接触到某种TD 抗原时会引起初次应答,产生的抗体以记忆,抗体的水平会大幅度上升,抗体类型以
的同时,会分化出一群抗原特异性的长寿记忆细胞。当机体再次受到同样抗原刺激时,由于免疫
为主,且抗体的亲和力较高,维持时间较长。
抗原引起的体液
②抗原,即非胸腺依赖性抗原,其引起的是依赖于T 细胞的体液免疫。疫力。
14.试比较
免疫不产生记忆细胞,只有初次应答,没有再次应答,故此类疾病可反复感染,不能获得持久免
的和四种菌株的特点,并图示它们间的相互关系。
【答案】(1)特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