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赣南师范学院微生物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典型生长曲线。

【答案】典型生长曲线是以细胞数目的对数值作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作横坐标,画出的一条由延滞期、指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组成的曲线,是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2. 命名。

【答案】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3. 卡巴颗粒。

【答案】卡巴颗粒是指一类属于杀手杆菌属的共生菌。

4. 酵母菌浸膏(yeast extract)。

【答案】酵母菌浸膏(yeast extract )是指用酵母菌菌细胞水溶性提取物浓缩而成的,富含8类维生素及一些有机氮化合物和糖类的膏状物质,用于配制培养基。

5. 衣壳。

【答案】衣壳是指包围着病毒核酸的蛋白质外壳,由许多衣壳粒组成。

二、简答题

6. 试述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方法,并说明营养缺陷型菌株在应用上的作用。

【答案】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一般要经过诱变、淘汰野生型,检出和鉴定营养缺陷型4个步骤。营养缺陷型的应用价值主要有:

(1)营养缺陷型在杂交育种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

(2)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研究生物合成的途径;

(3)利用营养缺陷型可以作为诱变筛选突变株的标记;

(4)利用缺陷型可以获得某些代谢的中间产物,因此在生产上可以用来进行生产氨基酸、核苷酸之类的物质。

7. 试列表比较由EMP 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六条发酵途径、产物和代表菌。

【答案】由EMP 途径中的丙酮酸出发的六条发酵途径、产物和代表菌比较如下表。

8. 简述噬菌体感染实验。

【答案】噬菌体感染实验是1952年A.D.Hershey 和M.Chase 设计的证实DNA 是噬菌体遗传物质基础的著名实验。

(1)步骤:

A.D.Hershey 和M.Chase 培养在以放射性①首先,

中,从而制备出含②接着,用分别被(2)结果:被核心的噬菌体或含或或作为憐源后硫源的组合培养基蛋白质外壳的噬菌体; 标记的噬菌体去感染没有被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宿主菌; 而大多数出现在宿主菌细

主要③然后,测定宿主菌细胞带有的同位素。 标记的噬菌体所感染的宿主菌细胞内很少有胞的外面。也就是说,部而是留在细胞外面。被

集中在宿主菌细胞内。

(3)结论: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时进入细胞内的主要是DNA 。

9.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规律如何?

【答案】特异性;可逆性;定比性;阶段性;条件依赖性。

10.试举三个实例来说明,即使不用显微镜也可证明在日常生活和环境中,到处有细菌活动着。

【答案】实例:

(1)夏天饭菜变馊。

(2)低浓度黄酒变酸。

(3)湖泊的富营养化。

1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方法 (注明所用培养基及其碳氮源、培养条件)。

【答案】(1)从土壤中分离细菌的方法:

①制作PH7.0〜7.2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碳源为牛肉膏,氮源为蛋白胨),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37°C温箱中,培养18〜24小时,便可得到菌落小、湿润、易被接种环挑起的

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在感染宿主菌细胞后,并未进入宿主菌细胞内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宿主菌细胞后,测定宿主菌的同位素,发现

细菌。

(2)从土壤中分离放线菌的方法:

①制作pH 为7.2〜7.4高氏一号培养基(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是,氮源为硝酸钾),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7〜10天,便可得到菌落硬度较大、干燥致密、且与基质紧密结合、不易被针挑起的放线菌。

(3)从土壤中分离酵母菌的方法:

①制作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马铃薯),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

不透明的酵母菌。

(4)从土壤中分离霉菌的方法:

①制作pH 为自然的豆芽汁葡萄糖培养基(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豆芽汁),添加80%乳酸数滴,趁热注入培养皿中,凝成平板; ②将土壤制成: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5〜30°C温箱中,培养3〜4天,便可得到菌落呈绒状、棉絮状或蝴蛛网状霉菌。第3章病毒和亚病毒

菌悬液,接种于上步制成的平板上; ③培养皿倒置于28〜30°C温箱中,培养3〜5天,便可得到菌落较大、湿润、表面光滑、较

三、论述题

12.值法、核酸分子杂交法、寡核苷酸测序技术、数值分类法在微生物学分类中如何应用?有何优缺点?

【答案】四种方法在微生物学分类中的应用与特点:

(1)值法它表示DNA 分子中G+C所占的摩尔百分比值,这是目前发表任何微生物新种时所必需具有的重要指标。通过测定多种生物的G+C比后,发现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相近,但是G+C比相近的两个种它们的亲缘关系不一定相近;G+C比相差很大的两个微生物,它们的亲缘关系必然较远;G+C比相差低于2%没有分类学上的意义,种间各菌株相差在之间。若相差5%以上就可认为属于不同的种了。

(2)核酸分子杂交法是按照碱基互补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对两条不同来源的单链核酸进行复性,以构建新的杂合双链核酸的技术。此法可用于DNA-DNA 、DNA-rRNA 和rRNA-rRNA 分子间的杂交。是测定核酸分子同源程度和不同物种间亲缘关系的有效手段。它比G+CLh更加精确。G+C比相差1%,则基序列的共同区域就约减少9%,因此G+C比在5%以内的菌株,要鉴定是否属于同一个物种,就必须用核酸分子杂交法。

(3)16SrRNA 寡核苷酸测序技术是一种通过分析原核或真核生物细胞中最稳定的rRNA 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