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农林大学微生物学(包括实验)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真核生物。
【答案】真核生物是一大类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 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GV )。
【答案】颗粒体病毒(granulosis virus ,GV )是一类具有蛋白质包涵体,而每个包涵体内通常仅含一个病毒粒的昆虫杆状病毒。
3. 悉生生物。
【答案】悉生生物是指凡已人为地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
4. 共同抗原。
【答案】共同抗原,又称类属抗原或交叉反应抗原,是指在细菌细胞等含有多种抗原的复杂抗原系统,为多个系统所共有的抗原。
5. 溶源性。
【答案】溶源性,又称溶源现象,是指温和噬菌体的侵入并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现象。
二、简答题
6. 根据:
【答案】根据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可将古生菌分为几个类群?写出各类群的名称。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可将古生菌分为5个类群:
代谢菌; (1)类群1,甲烷嗜热菌和极端嗜热的
(2)类群2, 产甲烷古生菌;
(3)类群3, 极端嗜盐的古生菌;
(4)类群4,嗜热、嗜酸的热原体;
(5)类群5, 还原硫酸盐的古生菌。
7. 比较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的区别。
【答案】细菌的芽孢和营养细胞的区别如下表。
表
8. 简述极端嗜盐古生菌光介导ATP 合成的机制。
【答案】极端嗜盐古生菌细胞内细菌视紫红质的视觉色基,通常以一种全一反式结构存在于细胞内侧,受光激发可转换成顺式状态,转型可使胞内
无光时吸收细胞质中的转移至膜外,随着菌视紫素分子松弛,顺式又转换成稳定的全一反式,经全一反式与顺式的反复循环,造成膜上的梯度差,产生电化势,在A TP 酶的催化下,进行A TP 的合成,为菌体储备能量。
9. 生物发光的机制是什么?发光细菌在监测环境污染中有何作用?其优点如何?
【答案】(1)生物发光的机制:
发光细菌是一类
中的长有极生鞭毛的杆菌或弧菌,兼性厌氧,
在有氧条件下能发出波长为然后其的荧光。其生物发光的机制是NADH 中的[H]先传递给黄素蛋白以形成不经过呼吸链而直接转移给分子氧,能量以光能形式释放。其反应为:
(2)发光细菌在监测环境污染中的作用和优点:
细菌发光的强度受环境中氧浓度、毒物种类及其含量的影响,只要用灵敏的光电测定仪器就可方便地检测试样的污染程度或毒物的毒性强弱。试验中一般采用咸水型发光细菌作为试验菌种。近年来,我国学者利用自己从淡水湖分离出的一株青海弧菌作试验菌,成功地制成了有特色的淡水型发光细菌冻干菌粉产品,经活化后,可随时测定水质的污染情况。
10.请描述真核生物细胞中的溶酶体,并说明它的功能。
【答案】(1)溶酶体是由单层细胞膜包裹、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小球形、囊泡状细胞器。
(2)功能:它含有40种以上的酸性水解酶,主要功能是在细胞内起消化作用。在胞吞作用发生后,溶酶体与食物颗粒相结合,溶酶体中的酶分解食物颗粒,然后释放出真核生物细胞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11.延滞期有何特点?如何缩短延滞期?
【答案】延滞期,又称停滞期、调整期或适应期。指少量微生物接种到新培养液中后,在开始培养的一段时间内细胞数目不增加的时期。
该时期有几个特点:
①生长速率常数等于零;
②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许多杆菌可长成长丝状;
③细胞内RNA 尤其是rRNA 含量增高,原生质呈嗜碱性;
④合成代谢活跃,核糖体、酶类和A TP 的合成加快,易产生各种诱导酶;
⑤对外界不良条件如NaCl 溶液浓度、温度和抗生素等理、化因素反应敏感。
缩短延滞期的方法有:
①以对数期或稳定期接种龄的“种子”接种;
②增大接种量,一般采用
的接种量; ③将微生物接种到营养丰富的天然培养基中。
三、论述题
12.试述抗体的生物学效应。
【答案】抗体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中和外毒素的毒性作用,阻止病毒吸附易感细胞;
(2)通过免疫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
(3)激活补体,活化的补体发挥生物学作用而清除抗原;
(4)介导ADCC 杀伤靶细胞;
(5)分泌型在黏膜免疫中发挥清除抗原的作用;
(6)在某些情况下,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后导致免疫损伤。
13.微生物分类学担负哪3项具体任务?试述其中的联系。
【答案】(1)微生物分类学的具体任务有三项,即分类、鉴定和命名。
①分类的任务是解决从个别到一般或从具体到抽象的问题,亦即通过收集大量有关个体描述的资料,经过科学的归纳,整理成一个科学的分类系统。理想的分类系统应该是反映生物进化规律的自然分类系统。
②鉴定的任务与分类恰恰相反,它是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亦即通过详细观察和描述一个未知名称纯种微生物的各种性状特征,然后查找现成的分类系统,以达到知类辨名的目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