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820(比较文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中国比较文学正式建立的突出标志是什么?
【答案】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正式兴起,是在20世纪的20年代到30年代。
(1)最为突出的标志是比较文学讲座与课程的开设
①从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吴必,积极提倡比较文学,并于1924年在东南大学开设了“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这是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②1929年12月,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瑞恰慈应邀于清华大学外文系讲授“比较文学”,重点介绍比较文学理论与翻译。这是中国大学中首次正式以“比较文学”为名的课程。
③清华大学外文系外籍教师瞿孟生根据瑞恰慈的观点写成了第一本《比较文学》教材。同时,清华大学中文系也开设了“当代比较小说”、“佛教翻译文学”等具比较文学性质的选修课。
④除此之外,北京大学、燕京大学、齐鲁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公学、岭南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了类似的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从此正式诞生。
(2)第二个标志是一批研究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著作与论文相继出现
①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家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由傅东华翻译,这是中国第一本比较文学译著。
②陈寅惜于1932年的一篇文章中对牵强附会的比较痛下针硬,认为:盖此种比较研究方法,必须具有历史演变及系统异同之观念。
③1935年,吴康的《比较文学绪论》一文发表,这是中国学者第一篇关于比较文学理论的论文。
④1937年,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梵. 第根的《比较文学》由戴望舒译出。
(3)一批高质量的比较文学研究成果陆续问世,其中尤以影响研究与译介学研究的成果最为著名,体现了学科初兴之际难能可贵的求实倾向。
2. 请思考文化研究的得与失。
【答案】对文化研究的评价一直是毁誉参半,赞同和提倡者认为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多地区生长的、多学科的场所,反对者则斥之为一种寄生现象,是毁灭文化的刺耳杂音。
(1)文化研究的成功之处
英美的文化研究的兴起,是理解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形成过程的一种努力。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流行、知识群体的瓦解、全球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形成,这些普泛的历史发展状态在不同的民族国家旱现出不同的面貌,也导致产生了不同形态的文化研究。文化研究不仅是对这些事件编年史式的记录,也雄心勃勃地参与、甚至干预到其中,顺理成章地,文化研究者也不再把自己视为提供一种论述的学者,而是在政治上积极的参与者。
(2)文化研究的不足之处
开放的文化研究几乎没有什么学科的规定性和自身的一致性,这种流动性和未完成性却恰恰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地方。文化研究之所以被称作解地域化的场所,正是在于它反对学科体制化,并以此为解决问题之道。然而,目前文化研究的发展越来越以新的方式被商品化和制度化,作为一个制度化的场地,它被重新刻上了自己一贯反对的那些学术和学科的礼仪规则。
文化研究自身的擅变引起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对它谈得越多,越不清楚自己在谈什么。于是,文化研究者似乎面临着跟当初比较文学者试图界定其学科性时相同的困境,这是一种非某个简单的断言就可以解决的真正的二难处境。
3. 译介学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答案】译介学主要研究译家译作与国别文学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研究译作对输入国文学及其文学史的影响,同时考察国别或国际翻译活动、翻译思潮及其对总体文学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来,译介学开始“文化转向”,也将翻译作为世界文学及文化发展的主要建构力量进行研究,因此格外重视翻译的文化建构作用。
4. 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哪些方面的多重开放?
【答案】当今译介学研究的“文化转向”促使这门学科逐渐完成了四个方面的多重开放:
(1)把译介学研究视域向人类普遍问题开放。
(2)把翻译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活动向与日俱新的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开放。
(3)把翻译问题向广义的政治抑或思想文化领域开放。
(4)把自我向他者开放。
5. 为什么说从比较文学来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在学理上拓宽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视域?
【答案】从比较文学的多元开放视域研究海外华文文学,可以满足从多元文化身份的视域对其进行审视,从而探寻其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中国文学与外域文化的关系可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主体把中国文化传统带向世界各华侨栖居地,这种走出中国本土的汉语文学创作在外域把中国文化传统与各华侨栖居地的本土文化整合在一起的关系,更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2)在海外华文文学作家中,中华母体文化意识与居住国文化意识处于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还可以从比较文学的学科视域对这种既相冲突又相融合的状态做细读式的研究。
(3)从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来看,海外华文文学的东西方两大板块在中国文化的承传和延展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也是比较文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研究的很好的课题。
(4)从个案研究的角度,把海外华文文学作家带入比较文学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如在对文化身份的表现方面,旅美作家白先勇的小说取得了较大的实绩。
6. 中国比较文学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什么时代? 中国占代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答案】(1)就现有文献来看,最迟在汉代,中国比较文学的萌芽就己正式出现
譬如《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安息长老传闻条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尝见。“两王母”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山海经》与《穆天子传》等古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这则记载是说,在条枝(即今日阿拉伯半岛)一带也有类似的“弱水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因此这条记载可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可以视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最初萌芽。自东汉末年以来,印度佛学开始传人东土,声势越来越大,且历数百年而不歇,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流于是日益深入; 与此相应,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也愈来愈多。
(2)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的特色
①内容较丰富,尤以跨学科研究成就最为突出
a. 有译介学研究。东晋时期,佛经译者曾就翻译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种讨论,开启了我国比较文学译介学的先河,至今都有理论意义。
b. 有阐发研究。“格义”是一种最简单的阐发研究。
c. 有平行研究。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学者们深刻地意识到梵汉文体的不同,于是常像坞摩罗什那样对梵汉文体“商略同异”,这是典型的平行研究。
d. 有影响研究。对于中国本土文学作品的历代笺注,凡指出其中典故出自佛典者,亦属于此类影响研究,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式的影响研究。
e. 在中国古代各种类型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内容最丰富、成就最突出的,应是历代文论中的跨学科研究。
②专业意识极为淡薄
a. 中国古人自己并不知道什么是“比较文学”研究,更没有想到要建立“比较文学”学科。在衡文论艺时,中国古人有求“通”的观照意识,却没有独立的专业意识。
b. 所以在西方“比较文学”传入之前,中国学术中不可能产生这门独立的学科,而其固有的比较文学研究实绩也注定只能是虽丰富却零散,缺乏自觉的专业意识。
7. 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哪些比较文学的意识?
【答案】在比较文学诞生以前,欧洲历史上表现出的比较文学意识主要有:
(1)甲一在古罗马时期,由于古罗马文学(古拉丁语)有意借鉴和模仿古希腊文学(古希腊语),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对荷马史诗的模仿,占罗马作家或理论家自然经常比较两个时代、民族和语言等在文学上的异同。
(2)进入中世纪以后,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共同的语言(拉丁语),欧洲各民族几乎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 中世纪后期,随着神权体系的松动、尘世兴趣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各民族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
(3)到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遍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用“人文主义”把欧洲的知识阶层和作家联合起来,他们一方面积极吸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一方面试图挖掘和“复兴”古代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