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9民间文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2. 洗三

【答案】“洗三”,又称“三朝”,是中国汉族在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庆贺仪式。在这之前之后,小孩的父亲要向岳父家报喜,所携带的礼物常暗示婴儿性别,如连云港一带以“喜蛋”数目为标志,若生男用单数如89, 99等,若生女用双数如56, 66等。产房或临街门口挂红布、桃枝等物,表示婴儿降生,向乡邻报喜。这一习俗产生很早,《札记》就有生男“设弧于门左”,生女“设悦于门右”的记载。“洗二”是家庭庆贺添人进口的仪式,也是标志新生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的象征性仪式。北方多用热水浸泡艾叶、花椒等,由老年妇女为婴儿擦身,认为这样做可以去掉胎气。有的地方在给婴儿洗澡时还要唱喜歌,预祝他长大成人之后能够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3.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4. 传说

【答案】传说是关于特定的人、地、事、物的口头故事。根据其关联和解释的对象,可分为五类:①人物传说。这类传说的主人公大多是历代实有其人的各种著名人物; ②地方传说。故事本身常常涉及占代神抵、历史名人、能工巧匠,或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遗迹等; ③史事传说。史事传说是关

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传说群,如历代农民起义传说,某些地方性事件的传说等; ④动植物和某些自然现象的传说。这类传说的基本模式,是讲述者大多相信某种动植物或自然现象系由现实的人幻化而成; ⑤关于各种风俗、土特产品、民间工艺等的传说。这类传说大多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其故事广泛涉及历史、地理、传统审美观点等文化内容。

5.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6.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7.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8.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二、简答题

9. 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其决定因素既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包括人们的精神信仰。这种看法是在对民俗的界定和各种“民俗”观念的对比、观照中形成的。

(1)对民俗的界定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它的范围,应该对“民间”(folk )和“风俗”(lore )二词的含义加以认真的考察。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方的定制; 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本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的态度。

(2)历史上的“民俗”观

①文化遗留物说

这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己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②精神文化说

这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述:“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人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一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③民问文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④传统文化说

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1961年,厄特利曾对西方流行的21种民俗定义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发现,“传统”一词出现率最高,达13次,可见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

(3)民俗传承的决定因素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精神信仰两方面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 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