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610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神话—原型批评

【答案】神话—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它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古典学界崛起的剑桥学派,大成于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洛普·弗莱。弗莱的《批评的解剖》是自觉借鉴和运用文化人类学视野的产物,其产生也同弗雷泽的交感巫术原理和荣格的原型理论密切相关。弗莱认为原型就是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最基本的文学原型是神话,神话是一种形式结构的模型。因此,原型批评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共性及演变规律

2.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3. 人文神话

【答案】人文神话是按照其表现内容来划分的一种神话形态。中国的人文神话包括两大类:第一类是以感生情节为核心的始祖神话; 第二类就是仙道神话。中国的始祖神话异常丰富,以姓族为单位,华夏集团大部分著名的姓族如夏、商、周、秦、楚都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而东夷、苗蛮、戎狄等尚未融入华夏集团的部落也有自己的始祖神话。这些始祖神话(尤其以华夏集团的始祖神话为代表)往往有一个核心情节,那就是感生。仙道神话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彼岸乐土的想象、关于神仙的事迹和对于长生的追求等。

4. 母题

【答案】母题是英文Motif 的音译,意为情节的最小单位,又称“情节单元”、“小情节”等。它主要源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从国外引进。母题是构成神话作品的基本元素。这些元素在传统中独立存在,不断复制。它们的数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转换出无数作品;

并能组合入其它文学体裁和文化形态之中,母题表现了人类共同体的集体意识,并常常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标识。

5. 民间口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6.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7. 传说核

【答案】传说核是在民间传说创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客观实在物。柳田国男认为传说的核心必有纪念物。“传说核”的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民间传说就是围绕传说核,运用文学表现说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因此,传说核对民间传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8. 《新约》

【答案】《新约》是基督教《圣经》的第二部分。新约与旧约恰成对比(即摩西之约),因为旧约不能在人的心里产生公义。基督教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新旧约以耶稣出生为界限。《新约》据传是耶稣使徒及其弟子们的著作汇编。《新约》是基督教本身的经典,最初用希腊文写成。《新约》全书由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组成。使徒书信分保罗书信和一般书信; 保罗书信又分教会书信、个人书信、监狱书信和希伯来书。

二、简答题

9. 以四合院和其他传统民居形式为例,简述其中的民俗意蕴。

【答案】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的民俗意蕴主要表现为:

(1)四合院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

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①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了,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处于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专门设有堂崖,堂屋的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崖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①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

②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拦,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透风状态。

③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遗留。

(3)竹楼的特点及其中的民俗意蕴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但是,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

①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②竹楼房中必有火塘,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4)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 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这一类型。

②房屋式样大体相同。这是中国居住建筑最突出的特点。

③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移居他处,是农耕经济在居住上的表现。因安于本乡本土,故城郊不需要旅社,多设长亭。许多描绘亲人分离悲痛的动人故事多发生于长亭。

④民房低于官府。老北京的民房全是平房,而且比较低矮。因为按规定,民房只能低于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