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610民俗学(含民间文艺学)之民间文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道情
【答案】道情戏是中国黄河流域流行的一种民间小戏。至迟在南宋时,道士在民间布道时就有以渔鼓、简板为伴奏的说唱,称作“道情”。清代晚期,流行于陕西、山西、甘肃、河南、山东等地的道情,以“耍孩儿”、“清江引”等曲调为唱腔,吸收了梆子戏的一些乐器、唱腔和表演技巧等,逐步形成表演故事的道情戏。其内容多取材于道教故事,以劝善布道为目的,也演一些民间生活小戏和历史公案戏。按其流布地区,山西有晋北道情、临县道情、洪洞道情、永济道情等,陕西有陕南道情、关中道情、陕北道情等,甘肃有陇东道情,山东有渔鼓戏、八仙戏等。道情戏早期多以皮影表演或坐班清唱,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搬上舞台,如陇东道情由皮影而发展为陇剧。
2. 宗族
【答案】宗族是同聚落居住的父系血亲按伦常建立的社会组织。通常拥有一些共同的财产和一定的共同文化,具政治、经济、宗教、教育等方面较为完整的功能。宗族由家庭组成。家庭是亲子所构成的生儿育女与养老送终通常作为宗族的一份子而存在。
3. 艺诀
【答案】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 《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 《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 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4.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5. 民间日头文学
【答案】民间口头文学是流行于民间的群众口头创作的文学形态。它运用口头语言,充分发挥其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创造各种艺术形象,展示瑰丽的想象,表现高尚的审美趣味和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民间口头文学区别于其他民俗事象的艺术特性。民间口头文学按文体可以分为二大类:散文的口头叙事文学,包括神话、传说和各种民间故事; 韵文的民间诗歌、谚语、谜语; 综合叙事、抒情、歌舞,具有较多表演成分的民间说唱、民间戏曲。
6. 郭璞的民俗观
【答案】郭璞的民俗观是郭璞接受上古流传下来的怪异神话并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按照民俗生活的原来样式对怪异神话进行解释的观点。他发现和收录了一些前人没有记载的神话传说类型。郭璞在《山海经》注中,谈到了炎黄帝族神系,群巫成集、木石崇拜、民间医疗、西王母不死药、仙山和神祭等中国的神话传说。郭璞在他的神话注疏中,展示了一个谷食丰硕、无有差别的理想境界,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的这种归纳,在从前的古籍中是很少见到的,而他受到当时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也是明显的。特别是他借助了佛教的创教说模式,引入上古的怪诞神话,帮助人们能够见怪不怪地接受祖先创造的神话遗产,更是对保存中国古代神活的一个贡献。
7. 巫术
【答案】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人或事物施加影响,以达到某种目的的方术。它是最古老,最普遍的信仰。巫术本来是准宗教现象,与鬼神无关。但是随着鬼神观念的发展和巫术形式的变化,巫术多掺入了鬼神观念。可以将巫术分为两类:一类是模仿或相似巫术,即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另一种为行为巫术,言行结合,如求偶巫术、生产巫术。
8. 《金枝》
【答案】《金枝》是弗雷泽创作的一部研究原始信仰和巫术活动的人类学著作。弗雷泽在书中运用历史比较法,对涉及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如灵魂观念、自然崇拜、神的死而复生、巫术、禁忌等等)的丰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提出交感巫术说和人类社会巫术——宗教——科学发展三阶段说。该书搜集了丰富的人类学资料,被称为人类学的百科全书。
二、简答题
9. 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答案】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远古时代那种靠步行去远方,以及用手提、肩扛、头顶作为负重和运输手段的原始交通和运输方式,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1)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
交通运输行业习俗因其不同的运输设施和运输工具而产生差异。具体说来,交通运输行业主要分为陆上交通和水上交通。
①陆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了直路近、弯路远的道理。于是,人们有意识地去修建直而平的道路。但是边缘地区因受地形的限制,绕道和曲径就难以避免。我国最著名的陆上交通,以大西北的丝绸之路和大西南的西蜀栈道最为有名,是绕道和曲径的最有力的佐证。
陆上交通工具有用人力拉的小型车辆,如独轮车和架子车; 有专用于城市交通的人抬轿子和畜拉轿车、公交车、私人轿车、地铁等; 还有东北地区冬季在冰封江河和雪地上使用的狗拉雪橇等。
②水上交通设施及其工具
民间因地制宜,建造了各种桥梁。桥梁是陆上交通的创造性延伸和补充,他们解决了河流山涧阻隔的困难,极大地方便了两岸贸易的往来。例如我国曾在黄河修建的浮桥; 西南各省的索桥,南北方皆有的石拱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山村的独木桥、石板桥等。
水上传统的交通工具,有黄河上的羊皮筏子、大木排; 东北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桦树皮船; 西藏的牛皮船; 南方的木船和竹筏等。
(2)交违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
因经济不断发展和日趋繁荣,交通运输行业的分工趋于精细,陆地上的各种车把式、脚夫等,水上的船家、筏子客,各重要交通路口、码头的店家、脚行与牙行(代运商)等,在业务方面都有自己的活动领域和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行业习俗,其行业特点表现为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交通运输行业的差异影响并造成了行业特点不同的局面。
①操作规范
吉林俗谚说:“车老板进店,赛过知县”是说载重的多套马车进店,需要高超的使役技巧,载货马车所用的马,除辕马之外,有“里套”、“穿套”、“外套”之别,可多达五六匹,以里套的作用最为重要。吃喝声就是喊给马的口令,一个长声“吁一”就是停,“哦”是朝右,“吁,吁、吁”三短声是朝左,“抬”是令马抬脚。
②路途规矩
“左门照”是说左面有障碍物,要当心; “右蹬空”是说右边有坑,需注意。有时前呼后应亦有不同,如前面喊“右边一朵花”,意为右边有一堆马粪,别踩在上面,后面则应“看它莫踩它”。
③禁忌
驼队在旅途还有许多禁忌,如锅不能翻,账房杆子上不准磕烟灰等等。驼队成员如夏季在旅途吃西瓜,必须将吃剩的瓜或瓜皮倒扣于路边干净地方,并排列整齐,以备后来者万一断水时用来解渴,这也可以说是戈壁瀚海的驼队长期传承下来的良俗。
总之,随着商品流通、贸易往来、人际交流的越来越频繁,交通运输设施的兴建与运输工具的制造便应运而生,并在其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不同的运输行业和他们的生产习俗。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