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40土地资源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评价

【答案】土地评价是指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土地评价是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的重要手段。土地评价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 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因素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

2. 地租

【答案】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农业或其他产业中所创造的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根据不同标准,地租有不同的分类:

①按地租的物质形态可分为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

②按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可分为绝对地租、级差地租和垄断地租;

③按西方经济学理论可将地租分为契约地租(又称商业地租)及经济地租。

3. 土地征用

【答案】土地征用,就是指国家为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征用是一种合法地强制性行使公权力的行为,必须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征用体现出土地权利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割与变换,必要的“征用补偿”是保障征用行为的关键。

4. 水土流失

【答案】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5. 土地监察

【答案】土地监察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单位和个人执行和遵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的行政执法活动。

土地监察的特点:土地监察的主体是依法享有土地行政管理职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对象是管理相对人,即一切与土地发生法律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在一定的

条件下还包括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土地监察的内容是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对违法者实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包括给予违法者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土地监察的目的是实现土地管理职能,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6. 土地使用权出让

【答案】土地使用权出让又称土地批租,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分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土地使用权出让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城市规划区内的集体土地须经依法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土地使用权才能出让。土地使用权出让有协议出让、招标、拍卖和挂牌四种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由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期限按用途分为:居住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5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50年。

二、简述题

7. 何谓土地利用结构?

【答案】土地利用结构系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由于各部门占用的土地可视为土地利用的特定形式,即用地类型,所以,土地利用结构就是一定的用地类型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在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该用地结构是由哪些用地类型所组成; 第二层含义是指这些用地类型是按照怎样的构成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因此,研究土地利用结构时最重要的是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及其相互之间关系。

8. 土地质量评价的概念和评价类型是什么?

【答案】(1)土地质量评价是指对土地的综合属性进行评价,以此来分析该区域的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与否以及适宜的程度。即就是以数量形式对土地的构成因子(土壤、气候、植被、地形、水文等)的状况和土地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定。

(2)土地评价的类型

①按用地类型和评价对象,可分为耕地评价、林地评价、牧地评价和水面评价以及非农业用地评价(如城乡居民点用地评价、交通运输用地评价、旅游用地和自然保护区评价等)。

②按评价方法和手段,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③按评价因素,可分为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两者均属土地质量评价,区别在于所用评价因素(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不同而已;

土地自然评价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生产力评价两种。前者又包括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后者包括当前生产能力评价和潜在生产能力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农业经济评价、综合经济评价,资源经济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

9. 简述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

【答案】(1)数量特征

①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0万

俄罗斯(1770万

亿)和加拿大(997万统计结果,我国现有耕地面积1.30亿

居第二位。

②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我国有13亿人口,人均土地面积0.784hm , 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2.32

面积。.186h 时,仅为世界人均林地面积0.717

界人均牧草地面积0.589

(2)区域分布特征

①我国东南部土地资源条件好,耕地和内陆水域在这一地区分布集中,而西北部则相对较差; 我国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分布于东北部和西南地区,86%以上的草地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不同地区的人口承载力相差很大,东南部明显大于西部地区。

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较大。我国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直接影响了土地开发利用的区域差异。东部为沿海地带,地处暖温带及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地区,水热条件优越,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土地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率85.8%,农业用地率71.7%,土地垦殖率28.4%森林覆盖率47.4%,建设用地率10.1%,水面覆盖率8.9%, 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少。中部地区山地、丘陵多,平地占44.2%,土地利用率87.2%,农业用地率79.0%,土地垦殖率19.9%,森林覆盖率26.1%, 建设用地率5.0%,水面覆盖率4.9%,牧草地占25.8%,未利用土地面积占11.9%。西部地区大部分是高寒山地、沙漠、戈壁区,平地占27.1%,土地利用较低,仅为62.1%农业用地率59.2%,土地垦殖率6.9%,森林覆盖率9.9%,建设用地率1.5%,水面覆盖率3.1%,牧草地比重较大,占35.6%,未利用土地面积占36.5%。

(3)后各农用地资源特征

①后备农用地资源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未利用土地大类中的可利用的荒草地、盐碱地、

,但未包括荒水和可改作耕地的疏林地、灌沙地、沼泽地、裸土和水域大类中的滩涂(包括海涂)

木林地以及通过土地整理可改作农地的田坎、沟渠、田间道路、村庄等。根据土地利用详查资料,我国后备农用地资源共4078.06万hm 时,占土地总面积的4.3%,其中后备耕地资源806.92万hm ,占后备农用地资源的19.8%,若全部开发除了,按60%的垦殖率计算,可得耕地484.15万hm 。其余80%多的后备农用地资源只适宜于开发为林地、牧地和园地,不适宜开发为耕地。

②后备农用地资源的分布,最多还是在蒙新区,占全国后备农用地资源的29.3%,其次是华北区五省、市,占全国的13.7%,西南区和东北区各占全国的11.9%和11.6%,长江中下游区和黄土高原区各占全国的10.9%和10.7%,其余1.9%分布在华南区和青藏区。

2222,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仅次于,居世界第二位。据1999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调查),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9.5%,居第四位; 林地面积2.28,占世界牧草地面积的7.8%,,占世界林地面积的5.5%,居第五位; 草地面积2.66亿的33.5%,是美国的15.1%,加拿大的7%, 澳大利2亚的3.9%,俄罗斯的12%人均耕地0.106h 澎,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0.236hm 的45; 人均林地的26%,人均牧草地面积0.217,仅为世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