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目录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1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18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29 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37

一、名词解释

1. 新闻事业

【答案】新闻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事业是指一种以新闻为中心的、大规模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新闻业务、新闻经营管理和新闻教育、研究事业。狭义的新闻事业是指各种新闻媒介的总称,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杂志社、新闻纪录电影厂、新闻图片社及其出版物。

2. 深度报道

【答案】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事件中的“五个W 和一个H' ,等新闻要素作立体的、全方位的反映,不仅仅报道发生了什么事,更为重要的是针对事件的发生进行分析和预测,达到“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明明日的意义来”的传播目的。深度报道的“深度,,,是一种全方位的,蕴涵着事与理的思辨“深度”,绝非是一般性的背景介绍、分析和解释。深度报道这一体裁形式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是在报业与电子新闻业的抗衡中交替运用而产生的,深度报道进入电视新闻后,同样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3.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4. 图像新闻

【答案】图像新闻是指用新闻画面(活动图像或系列新闻照片)与新闻语言播音相组合的新闻报道。这类新闻的画面运用有三大忌讳:①改变新闻事件过程、地点的摆拍; ②重复使用同一段画面来拼凑播音稿所需要的时间长度; ③使用所谓的资料画面,根据播音稿涉及内容贴相关的画面。

5. 声画合一

【答案】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有两种形式:①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②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

节奏缓慢的新闻。

二、简答题

6. 简述电视新闻声画关系的形式。

【答案】电视新闻声画关系有两种形式:

(1)声画合一

①定义

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结合形式。

②特点

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

③两种形式:

a. 画内声画合一。这一形式,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

同期语言声音的运用方式大致有:新闻人物的声画合一。在新闻某个环节中插(切)入,作为一条新闻内容的组成部分; 以记者的身份出镜头报道; 以记者的身份进行现场采访,记者、被采访者声画合一。

这一类声画合一的质量,取决于记者和被采访者的水平,如果谈话、提问、回答都恰到好处,新闻内容为之增色,报道效果甚佳; 如果是各方(或一方)语言不得要领,将使传播节奏显得拖沓,内容涣散。考虑到新闻节目的时限,在单条新闻中,同期声要用在“点”子上,切不可过滥。

b. 画外声画合一。这一形式适合于报道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

(2)声画对位

这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

声画对位,指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声加画)大于二(声画)的传播效果。这恰如两张颜色相同的玻璃纸,当它们叠加时,得到的是更深的颜色。

7.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

【答案】记者在新闻采访中掌握和运用创新思维,对于提高采访质量、确保采访成功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1)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眼光更加敏锐,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意想不到的很有指导意义的新闻。

有些事情,用一般的眼光、用常人的思维模式去观察和思考,发现不新闻,并且以为很平常; 但是敏感的记者运用创新思维下就抓住大新闻、好新闻。

(2)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牢牢把握“新”字,突出“新”意,不追风逐流、不人云亦云,更多地采写出一些独家新闻。

新闻贵在新。现在,新闻采访中有一种不好的风气,就是搞“一窝蜂”采访。其他媒体采访什么,就跟着采访什么,其他媒体报道谁,也报道谁,形成一股喜欢大搞炒作的不良风气,使不少报纸内容趋同化,大同小异,毫无新意。

(3)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在采访中掌握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采访方法,提高采访质量,增强采访效果,获取到大量丰富、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新闻采访,是一个情况相当复杂、环境千变万化的艰苦劳动过程,采访对象也各种各样,其接受采访的心理和态度也大不相同。要想采访到丰富的、新鲜的、生动活泼的新闻材料,并不是轻而易举的。这就需要记者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视不同情况,灵活机动地使用新的采访技巧和方法。

(4)创新思维可以使记者视野更加宽阔,选题范围更加广泛,朋友更加众多,新闻来源永不枯竭,永葆青春活力,在新闻战线上愈战愈强,新成果辈出。

总之,新闻采访需要创新思维。新闻采访工作的特性,决定记者必须有与一般群众不同的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科技飞速变化的今天,更需要记者用创新思维的方法去观察、分析、评价、比较,抓住新动向、发现新问题,反映社会新人物、新思想、新面貌,采写出具有新鲜价值和深刻含义的好新闻,推动和鼓舞人民前进。

8.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

【答案】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首要流程,前者对后者具有基石性的意(1)任何一种新闻事业都离不开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传播者和接受者的桥梁。新闻采访既是传播者采集事实的起点,也是信息传到接受者手中所必经的途径,是联系两者的不可或缺的纽带。新闻采访使处于原始状态的信息得到搜集、整理、分析、综合,并为整个新闻传播的流程奠定了基础。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一切链条中的第一个环节。新闻采访是确保新闻事业的生命一一真实性的最重要的手段。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它必须把事实置于首位。真实性,不仅是新闻的生命,而且是新闻传播各个环节以至整座新闻大厦的支柱。

(2)新闻采访工作造就了一大批记者、人才。

为新闻事业注入活力,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采访并不仅仅是被动进行的目的单纯的调查研究活动,它对记者有着积极主动的反作用和塑造力。作为客观事实通向新闻传媒的“入口”,采访使记者能够沉潜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经历各种事,见识各种人,将新闻基本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充实头脑,培养能力,更好地发挥新闻事业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新闻采访是提高记者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业的骨千和人才的培养母机。

(3)新闻采访补充并发展着新闻事业,促进着新闻事业的改革进程。

采访大军好比新闻事业伸向社会的触角。新闻采访使记者从积累中获得宝贵的经验技巧,这些经验总结出来是对褥闻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唯物主义认识论指出,人对客观世界的队识要经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也就是说,感性认识必然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而理性认识一旦形成,它又必须置于实践中去检验其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