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研究(1937-1950)

关键词:边区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边区模式

  摘要

  本文旨在运用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 展与产业布局格局作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揭示边区时期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及其 产业布局的主要特征,分析各产业发展与布局的互动性及其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 系,进而探索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意义,以期进一步充实历 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更好地 认识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服务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从十个方面入手,研究了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特征。   第一章,“绪论”,主要探索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分析本文选 题的主旨,利用归纳法和主题词统计研究法对近些年来有关陕甘宁边区的研究现 状进行全面梳理述评,阐明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二章,“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综论陕甘宁边区的由来、形成 与发展,陕甘宁边区的行政区划沿革,勾勒出主题研究的背景基础,并对影响边 区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技术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全 面而细致地评价,尤其对移民的经济发展影响进行重点研究。   第三章,“农林业生产与布局”,研究边区农业发展的条件,重点研究农业的 部门布局及其演变特征,主要研究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经济作物的生产与布 局、畜牧业的生产与布局等,并对边区的林业分布状况、林业的经济利用、森林 资源的保护措施及植树造林的效果诸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第四章,“工业生产类型与布局特征”,研究边区的各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 局演变特征,尤其是对工矿业(煤炭工业和石油工业)、纺织业、军事工业、造纸 业、化学工业等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布局进行深入研究,并对边区工业的部门结构 和地域结构进行综合分析。   第五章,“盐业生产与运销”,食盐是陕甘宁边区的特产之一,抗战时期,边 区政府积极开发这一资源优势,对盐业的生产、运输、销售进行管理,盐业成为 边区经济的支柱产业,使盐业在边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增加了边区政 府的财政收入,打破了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稳定了边区的金融秩序,提高 了人民生活水平。本章就盐业的地位、生产与分布特点、盐业的运网建设、盐业 贸易等问题作全面梳理和分析。   第六章,“交通运输与通讯网络的建设与布局”,交通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 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命脉和先行部门。本专题就边区交通运输业的方式、运网系 统中的线和点的布局与建设问题,运网系统的功能以及边区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 点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边区邮政通讯网的构成、地域类型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七章,“商业贸易的发展与布局”,陕甘宁边区的商业在促进边区商品生产、 繁荣边区经济、保障边区人民的物资供给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边区 经济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专题研究了抗同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对外贸易的 发展特点和主要商路,边区的公营商业的发展与布局、边区的合作商业的发展与 布局以及私人商业的发展与布局等问题。   第八章,“市建制与城市体系特征”,抗战时期,边区政府不仅发展了经济, 还建设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城市体系。本专题将研究边区独具特色的市建制,城市 发展的内驱力以及城市体系的发展特征。   第九章,“边区模式”研究,在分别研究陕甘宁边区的农业、林业、工业、盐 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典型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特征的基础上,本专题将对边区 的独特区域发展模式──“边区模式”进行深入综合分析,对“边区模式”中的 产业布局进行综合论证,分析边区产业结构、空间结构的特征和合理性问题,探 索边区模式的经济效果和环境影响,并以系统论的观点深入探讨边区的“经济一 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第十章,“陕甘宁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追溯过去,是为了更好地 面向未来,“老区”与“边区”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时间概念上完全不相 同,在地域范围上也不尽相同,但其历史发展却有继承关系。为了增强本研究的 现实借鉴价值,本章将把研究视野拉长到目前,借鉴“边区模式”的经验与教训, 结合现实问题,给“老区”提出经济结构与布局调整的若干建议,选择适合老区 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并提出调整目前城市体系的新思路。   本文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点有五:   第一,陕甘宁边区的历史经济地理选题,历史学研究学者和现代地理学研究 学者少曾涉及,这既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空白点,也是陕甘宁边区研究的一 个空白点。陕甘宁边区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段,陕甘宁边区也是一个特殊的地域, 其研究时期和研究地域都具有典型性;本选题以区域历史经济地理学的独特视角, 通过研究陕甘宁边区的经济要素地理分布、经济的综合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 响等历史经济地理问题,深入分析本区域产业布局的发展与布局特征,对多层次、 多维度、多角度全面地理解边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促进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 域历史经济地理学理论与方法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研究视角独特而新 颖,这是本选题的主要理论创新之处。   第二,本选题通过研究特殊历史时期特殊地域──边区时期边区的产业发展 与分布问题,对前人研究较少或者未曾涉及的边区产业布局格局及其演变问题边 行了研究,并对特殊的又是重要的问题如边区林业的开发利用、盐业运销、城市 体系和移民等问题大胆探索,得出初步结论,亦可推进区域历史地理学尤其是区 域历史经济地理学研究视野的拓展。   第三,本文以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为基础,充分借鉴历史学、人文地 理学、社会学、发展经济学及环境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最新理论与方法,在重视 史料研究法、实地考察论证法、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法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基础上 大胆探索,利用新方法、新理论研究、表达问题和成果,如尝试利用学术术语的 统计来研究本专题研究的现状,利用概念图的方法梳理因素的相互关系,利用经 济学模式解释边区政府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利用制度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探究边 区的特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利用系统理论研究陕甘宁边区经济-生态系统的复 杂性,利用社会学的典型样本点的调查法补充研究第一手资料等,研究方法的创 新无疑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亦可促进区域历史经济地理 学研究方法的更新。   第四,提出了“陕甘宁边区特殊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简称“边区模式”)的 概念,陕甘宁边区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地域设置的一个行政隶属,其经 济发展模式具有特殊性,是一种特殊的空间经济现象,这科区域经济运行方式是 在特殊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的经济行为,这种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为:区域经济 的性质是战时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整合导致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 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种经济模式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结构和空间 布局格局;政府行为模式在经济学上有合理性,但是在生态学上具有很大的局限 性;在特定的环境下的经济主体行为的“有限理性”特征。这种经济运行模式具 有历史的合理性和必然性,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定时期特定背景也说明了这种经济 模式的“效力”的局限性。   第五,通过对陕甘宁边区历史经济地理的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借古鉴今, 深刻反思边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成败得失,提出可以借鉴的符合老区实际的经济发 展战略、生态发展战略和行政区划调整策略,借鉴边区模式的成功做法,避免同 类问题再次出现,这一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经济地理学的经世致用,对区域历史 经济地理的传统研究范式是一个启示。   通过对陕甘宁边区这样一个典型区域的历史经济地理研究,为目前认识这一 区域的经济问题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全面了解本区域的经济发 展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历程,以之为据制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这将使本选 题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