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以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为核心,从“国家一空间一社会”的视角, 对夏宋间的洛阳都城空间形成演变状况及其机制进行了论述。内容上没有采取面 面俱到的方式,而是以历代王朝建立后所要解决的都城空间建设的四大基本共同 问题(都城选址、政治中枢的建立、都城社会系统的控制、都城经济生活中心的 建构)和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三大结构单元(宫城、里坊、市场)为核心。在 此基础上,对古代洛阳都城空间与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之关系进行了讨论。 首先考察了古代洛阳的都城建置。在前辈学者古都定义的基础上,借鉴现代 政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了衡量古都的具体标准以及西周实行多都多都并存并 重制、偃师商城和唐东都洛阳都级动态变化等观点,在此基础上,重新考定了洛 阳在古代的具体建都朝代与年代,得出了新的结论。 在确定了本文讨论中心“洛阳都城空间”的时间界域和特征后,对古代建都 洛阳的原因,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论述。对以往认识较为粗略的周公“天下之中” 说的考察,明确提出了周公“天下之中”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较系统的建都理论, 其内容包括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4个方面的内容,它不仅构成了历朝建都 洛阳的独特理路的基础和神圣性、合理性的依据,而且还发展引伸出“择中立宫” 和“择宫之中轴线立朝”观念和制度,对后世王朝选址建都及都城空间结构形态 规划布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关宫城的讨论,是本文着墨较多的部分,分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讨论宫城 的历史过程及阶段特征,以说明古代都城的核心空间是怎样形成,又是在何种背 景下进行重构的。二是讨论宫城的形成与阶段性变动对古代都城空间形态结构的 影响。通过讨论,提出我国古代都城的最早形态是“非城郭形态”宫城,这也是 我国古代城市的最早形态:“非城郭形态”和“城郭形态”是宫城的基本形态;宫 城制度经历了多宫城制、双宫城制和单一宫城制3个发展阶段,其演变体现了古 代都城核心空间建构与重构的基本过程,也反映了不同的政治变化;宫城既是都 城空间发展的起点和原型空间,也是其它空间定位展开的原点和定位维度。 对里坊和市场的讨论,主要围绕发展形态和形态──功能展开,内中既有对 里坊和市场微观结构的考证复原,也有对其发展形态的中观分析和把握。通过讨 论,认为古代洛阳都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西周洛邑里制形成、北魏洛阳城里 坊制和隋唐洛阳城坊里制是其中的3个关节点;隋唐洛阳城里坊并非如传统认识 那样,只有“四区”结构,而是存在“四区”和“四区”以上的多种结构,且具 有环墙街巷,以及小的巷曲等。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古代最早的都城二里头都城 内已设有市场,我国古代都城自形成开始,便是有城有市,而非有城无市。古代 都城自形成,与“市”的结合即已萌芽开始;在古代都城中很早就并存着两种不 同的商业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两种市场,管制性的商业活动原则上局限在政府以 行政手段集中设置的市场内,是受国家管理的商业活动集中的市场。非管制性商 业活动则与此相反,形成和存在于坊里内或交通大道。非管制市场商业活动是对 集中管制市制的反弹,也是集中管制市制的一种“破坏”力量。 通过对夏宋间洛阳都城空间形成演变状况及其机制的论述,认为古代洛阳都 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前期发展的缩影,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是中国古代都城空 间的“原型”,它奠定了中国古代都城空间模式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