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新闻采访方法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隐性采访的利与弊。

【答案】隐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藏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这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方式。又称“秘密采访”或“暗访”。

(1)隐性采访的利

①某些特殊情况下,用显性采访的办法不灵,采访对象不仅不会推心置腹地同记者讲真心话,反而心生疑窦,设置种种障碍来对付记者,使记者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在这种时候,隐性采访这种方式能达到了解真实情况的目的。

②有时候,对某些人或事,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两种方式均可用,但隐性采访能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收到更好的效果。

(2)隐性采访的弊

①不少隐性采访是有一定危险的,记者需要有勇于“入虎穴”的精神,但记者也要善于保护自己。因此,对某些危险性大的隐性采访,记者要向编辑部领导报告,认真研究对策,行动以两人以上为宜,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配合和保护,不要孤军深入。

②记者的体验式介入,可能影响新闻的客观性。比如,有的记者为了刺探和揭露某些犯罪团伙的内幕,像公安部门的侦察员那样打入犯罪团伙。这种“介入”不但有很大的危险性,而且事件本身也会因为记者的加入而难于保持原样。

③侵犯隐私权的问题。比如,电视记者在进行隐性采访时,往往采取“偷拍”的办法。“偷拍”的概念和抢拍、抓拍是不同的,因此更要注意不要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隐性采访确有显性采访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也不能滥用。它要受两个制约,一是法律制约,二是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隐性采访,任意侵犯公民的名誉权、隐私权。

2. 简述新闻采访的指导思想。

【答案】新闻采访应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克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与形而上学。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指导思想还包括:

(1)求实观点

求实观点是指在采访中首先应摆正新闻与事实的关系,两者不能颠倒。事实在先,新闻在后。事实是客观存在的、自在的东西,是第一性的东西,而新闻是派生的、第二性的。记者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来认识事物,切不能主观随意地去“改变”新闻事实。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

记者作为时代变革的忠实记录者、革命思想的宣传者和传播者,应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敢于坚持真理,树立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②敢于采写热点和难点;

对新问题、新情况以及没有定沦的事物,记者要敢触敢碰,善于观察和思考研究;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发出不同声音。

③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保证采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记者在具体实施新闻工作的过程中,应以事实为准绳,从事实的原貌出发,不受各方的影响。

(2)辩证观点

辨证观点要求记者运用唯物论辩证法去观察一切事物,并加以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做出正确的报道。

①正确选择事实,力求客观、公正、全面;

在选择新闻事实的过程中要力求客观、公正、全面。注意避免重犯“片面性”的错误。

②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观察、分析,抓住本质;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要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进行观察、分析,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要局部真实,还要整体真实; 小仅要做到现象真实,还要本质真实; 不仅要现实真实,而且要历史真实。

③对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

新闻媒体对于新生事物的介绍、传播、引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媒体的引导作用是以记者能够对这些新生事物做出合乎规律的正确判断为前提的。否则,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而媒体自身也会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

(3)历史观点

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运动着的。培养历史的观点,是要求记者从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中去发现新闻,用发展的眼光时刻关注事物的变化过程和征兆,培养敏锐的头脑和强烈的好奇心; 要善于了解事物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在纵横比较中深入思考,挖掘事物的深刻内涵。

(4)群众观点

无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必然要坚持唯物史观,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报道中突出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把他们的活动作为报道的主要目标和内容。记者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①要处理好人民群众和领导个人的关系。多宣传普通人,少宣传领导人;

②要处理好先进人物和周围群众的关系。先进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周围环境,要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地反映先进人物与环境和群众的联系;

③处理好领导机关与基层的关系。记者不能光靠摘抄文件搞报道,“跑上头”与“跑下头”必须相结合。

3. 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离不开新闻敏感。记者的新闻敏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m 能从异常的情况中敏锐地捕捉到新闻线索。新闻线索常常出现在事物的变动过程中,有时这种变动不易被觉察,而只表现为一些细微的异常,但这些蛛丝马迹可能预示着某种重要的变化。记者如果不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那就会浑然不觉。相反,优秀的记者则会密切关注值得关注的风吹草动。

(2)能根据当前的宏观形势,高屋建领地发现事实(事件)的新闻价值。优秀的新闻作品往往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特点。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人和事往往具有比较高的新闻价值。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事实(事件)中蕴藏的新闻价值,是记者具有新闻敏感的重要标志,这要求记者有开阔的视野。

(3)能敏锐地寻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有时,新闻线索只是一些片断,一鳞半爪,不成系统,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现人们从未表现过的内在联系,就可能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新闻报道。优秀的记者常常能敏锐地发现人们熟悉的片断之间的新的联系,从而找到新闻线索,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这样形成的报道会对受众的吸引力更大,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常常是最受欢迎的。

(4)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捕捉新闻线索。新闻线索瞬间消逝,感受到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能完整地挖出新闻事实(事件)。记者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的敬业精神,他即使感觉到某一事件有很强的新闻性,有时也会因为深感采访或写作的过程较为艰苦而犹豫不前甚至望而却步。

4. 怎样在观察中比较,在比较中观察?

【答案】在观察事物时,要注意抓特征,这也是新闻报道所要求的。报道中揭示出事物的特点,才能区别其他事物。孤立地看一个事物,不易抓住特征,这需要把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作比较,“观千剑而后识器”。在比较中观察,在观察中比较,“比比看看,高低自见”,特点也跟着比出来了。

(1)纵横比较

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可以做纵的比较,即时间顺序的比较,历史的比较。还可以做横的比较:①这个人同那个人比; ②这件事同那件事比; ③这个单位同那个单位比; ④这个地区同那个地区比; ⑤中国同外国比。通过纵横比较,连贯起来思索和观察,特点和差别就可以找出来。

(2)要注意可比性

比较要有可比条件,把条件大体相同的同类事物放在一起比。如果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就得不出正确的结沦; 把条件相差太悬殊的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虽是同类事物,但说服力也不强。

5. 如何处理记者和编辑部的关系?

【答案】记者必须要能够处理好与编辑部的关系,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