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21行政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目标替代
【答案】目标替代是指组织演进过程中,由于组织的扩大和分化,组织的正式目标被另外的目标所置换的现象。目标替代是组织社会学的概念,在实际的行政管理中,其是指过分地强调行政程序,将行政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置于行政管理的目标之上,坚持规章就是目的,程序就是一切的现象。这将导致极度僵化的办事作风,机械地坚持原则,过分地注重形式和常规,结果不仅不能提高行政效率,反倒贻误行政计划的实现,拖延甚至阻碍了行政任务的完成
2. 结构性监督
【答案】结构性监督是指与国家结构形式和内部组织结构相联系的监督形式。结构性监督直接关系到国家行政组织的内部指挥和协调运行,是一种最主要的内部监督形式。与直线一参谋(职能)结构形式相联系,结构性监督可以划分为直线监督和职能监督两种类型。
(1)直线监督(纵向监督或垂直监督)。主要包括:
①根据行政职权和隶属关系的划分,上级机关或领导人员对下级机关或下级人员有进行指挥和进行监督的权力和责任;
②与依法行政的性质相联系,依法监督是法定内容;
③上级机关可依照法律或有关规定检查下级机关的工作,改变或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④上级机关可在其权限范围内做出有关下级人员的任兔、奖惩等决定;
⑤在依法行政的基础上,下级机关和下级人员亦有监督上级机关及领导人员守法执法的责任,但需按正当程序和方法进行。
(2)职能监督(横向监督或水平监督)。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其内容主要是计划、人事、财政等各职能部门在自己的职能和职权范围内对其他政府部门或行政机关的职能工作进行布置、检查、指导和监督。它与其他政府部门或行政机关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和指挥权,但在其职能范围内有一定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些职能部门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监督的关系,在首脑机关的统一领导下为了共同的行政管理日标按照各自的业务范围或行业范围进行分工协作。
3. 国家完全责任
【答案】国家完全责任是指强调国家对其官员的过错承担责任,是其官员过错主体的国家责任理论。国家完全责任理论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国家完全责任制度确立标志是1873年法国通过勃朗哥案件的法院判决。这一判决确立了行政法意义上关于国家(行政)责任的原则:①国家官员因过错造成公民损害,国家应承担责任;
②行政责任与民事责任分别处理;
③行政责任案件归行政法院管辖。这次判决表明国家无责论和国家豁免说从根本上被推翻,行政责任成为西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4. 行政司法行为
【答案】行政司法行为是指行政机关适用准司法程序裁决行政管理领域的争议,处理特定具体案件的活动。行政司法行为特征有:
①行政司法行为是以依法裁处纠纷为宗旨的行政司法行为;
②行政司法行为的主体是法律规定的具有行政司法职权的行政机关;
③行政司法行为的对象是和行政管理有关的行政纠纷以及民事、经济纠纷,这些一般都山法律给以特别规定;
④行政司法行为是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的活动,即行政机关依法裁处纠纷的行为;
⑤行政司法行为不同程度地具有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行政调解的执行问题有特殊性)。但其对纠纷的解决一般都不具有终局性,所以原则上也具有可诉性,不服行政司法决定的还可以向法院起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行政司法行为分为不同的种类: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和行政复议。
5. 反激励
【答案】反激励是指领导者通过向下属的心理施加反向负刺激,来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方法。其设置一种强烈的危机情景,使行为者产生一种反作用力,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压,以取得“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效果。这是一种比较特殊而又具有高超艺术性的方法,比竞争激励更进一步,需要有特定的客观条件,运用时一定要因人、因事、因情而定,不可盲目行事,以免适得其反。
6. 行政执行
【答案】行政执行是指以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的多元社会组织,为了落实和实施国家意志、国家日标,依法贯彻法律、法规、公共政策等各种活动的总称。行政执行是行政人员最经常的活动,也是行政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行政执行全过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的活动,都是为了实施决策,同时又可以验证和修正决策,并为下
一个决策提供必要的经验。
行政执行的内涵包括:
①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
②行政执行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
③行政执行是一种实施性质很强的活动:
④行政执行是一种行政法律行为:
⑤行政执行活动具有强制性。
7. 诉愿
【答案】诉愿是指人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后,向原处分机关之上级机关或该机关提起的请求审查该处分是否正当井作出一定决定的行政救济方式。诉愿是行政诉讼的程序之一,也是行政诉讼请求的一种形式,主要是指由公民提出的行政诉讼请求,一般不包括法人或社会组织提出的行政诉讼请求。诉愿又可以分为诉愿与再诉愿两个审级。
8. 渐进决策模型
【答案】渐进决策模型是指以维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将整个决策过程视为对现有政策的渐进调整过程的分析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前进的过程,通过对现有政策的不断完善达成最终的决策日标,决策者只需以现有政策为基础,通过与新方案的对比对现有政策进行小规模或大规模的调整,无需调查与评估全面的政策方案,只着重于那些与现存的政策具有渐进差异的政策方案,对每个政策方案也只评估几个很可能产生的并且很重要的后果。
渐进决策模型的主要特点有:渐进主义,积小变大,稳中求变。
“渐进主义”的渐进决策的优点有:
①决策所选择的方案与现实状况相差不大,可以预测;
②在一时无法搞清人们的各种需求时,渐进方案会以不断尝试的方式,找出一种满意的结果; ③易于协调各种相互冲突的目标,不会因远离原有目标而打乱了原目标间的秩序;
④渐进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检验所作的抉择是否正确,特别是在复杂条件下,可以孤立某些因素,比较其利弊;
⑤渐进方式比较稳妥,容易控制,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不会造成大起大落的状况。
二、简述题
9. 简述行政伦理关系的内容。
【答案】行政伦理关系应该表现在以行政主体为核心形成的各种主体内部关系和主客体关系之中。具体划分,可包括如下:
(1)行政主体中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每一个单个的人是行政主体的基本要素。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主体内部不同级别成员之间、不同岗位同事之间、不同族群同事之间、不同性别同事之间发生这样和那样的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等等,所有这些关系,都离不开伦理规范的调节。
②行政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行政主体不仅包括个人,而且也包括费人格化的行政组织。个人与分人格化的组织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经常发生的,包括诚实与忠诚关系、自主与服从关系、权力与责任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贡献与地位关系等。这种关系的实质是行政人的价值判断。行政人把组织目标作为个人决定的价值前提,其显著特点是:组织的影响不仅使他去做某些具体的事情,还使他养成了为实现组织目标与他人合作的习惯。行政人的价值判断实际上是基于对个人和组织关系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