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运动事件理论下的汉语虚构位移研究

关键词:虚构位移表达/运动事件/运动隐喻/拟人隐喻/格式塔原则

  摘要

虚构位移表达用“运动”描述空间中静止的事物。这种对静态场景进行动态识解的语言现象是人的感觉、概念、语言等各个系统综合作用的一种结果,受到认知系统和语言结构的双重制约。因此,其特点在各种语言中既具有普遍性,又存在差异。近年来,虚构位移在英语中已备受关注,汉语中却少有提及。泰尔米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既包括静态位置也包括运动位置的概念化,为虚构位移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以泰尔米的运动事件理论为框架,利用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收集的数据,对汉语中的虚构位移表达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汉语中两种较具代表性的虚构位移:延展路径和临现路径。研究发现:1)延展路径中“物像”的形状必须是“长形”的,对于长度没有具体的数量限制,但其在宽、高方面的维度会被暂时忽视。能用于延展路径的“运动动词”数量很少,语义有限,多为持续性动词,但既有纯运动动词,又有“方式包容”和“路径包容”动词。延展路径的“路径”最接近真实位移,“到达”、“离开”、“经过”三个矢量都可以表达,与静止位置的表达区别最大。在延展路径中,“方式”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可以出现:描述“路径”特点或表达语者的情绪。延展路径中虽然不能出现运动的持续时间,但在描述“物象”的物理变化或句中隐含真实位移时,可以出现诸如“不断”、“逐渐”这样的时间相关成分。2)与延展路径相比,临现路径的“物像”没有形状的限制,但其“路径”中不能同时出现“到达”和“离开”两种矢量。临现路径的“运动动词”多为完成性动词,并且常常可以是“方式包容”动词。在时间表达方面,延展路径和临现路径相似。本文还考察了这两种虚构位移语义结构的形成原因:1)延展路径的原因主要是“运动”隐喻。在虚构位移的概念化中,真实位移的概念结构被系统地映射到虚构位移中,用来组织这种抽象的概念,映射过程中遵循“隐藏”和 “突出”原则。2)临现路径中的“物象”和“背景”的位置关系在视觉感知上受格式塔原则的制约,倾向于某种特定识解,拟人隐喻为这种识解在语言中的表达提供了概念结构,也是语言中出现虚构位移的原因。虚构位移的独特特点对于研究语言的虚拟性及物体空间位置的表达都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丰富了汉语的虚构位移研究和空间的认知研究,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