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多边角度下的国际金融问题研究

关键词:有效汇率;产业部门贸易权重体系;实际汇率;价格竞争力;生产者价格指数;事实汇率制度分类

  摘要

在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国际间的经济关系也趋向于更加错综复杂,使得开放宏观经济领域的研究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的两国模型假设已经越来越远离实践经济中出现的诸多现象,采用开放的、多边的视角来研究国际经济、金融问题变得愈加重要。然而,在多边研究中最大的困难来自于基础数据的缺失,因此本文从基础的多边数据测算整理开始,展开对多边相关问题的探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清算银行(BIS)等机构已经在有效汇率研究领域拥有了近50年的研究积累,对于多边贸易权重体系的设计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而成熟的方法论体系。论文的第二、三章系统地研究和推广了该体系。一方面,将产业部门贸易权重体系应用到多边贸易格局的分析当中,分析了21个国家的制造业产品贸易格局。由于权重方案的设计考虑了不同市场重要性的差异以及在这些市场中各种不同的竞争行为,而且该方法可以给出进口格局、出口格局以及总体贸易格局三个不同层面的比较,因此其对于贸易格局的分析更加全面与细致。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过去二十年间,由于国际贸易格局存在很大改变,相比传统的固定权重体系而言,采用时变权重显得十分必要。特别的,在对名义有效汇率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对于特定类别国家而言,采用不同权重方案会造成相当显著的差异。在多边贸易权重的研究基础上,第三章采用国际间更加可比的数据以及时变产业部门贸易权重体系,对21个制造业国家的基于单位劳动成本的实际有效汇率进行了测算。在对单位劳动成本的研究中,对比研究了中国以及在该指标上表现突出的爱尔兰之间的情况。利用测算结果,对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变动进行了动态的描述,并估计了人民币汇率升值可能会带来的价格竞争力上的损失。在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价格研究中,大量的研究者关注于汇率的价格传导机制。然而,实证研究结论间存在着较大分歧,汇率波动是否对各国国内价格有显著影响仍没有定论。在第四章中,通过对18个制造业国家的PPI指数波动率的分析,研究发现其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发现在这一现象背后,不同国家在该指数的行为上实际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现象揭示出,对于制造业国家而言,汇率或者各国国内价格指数的波动,可能并不是PPI指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从投入的角度对这种国际趋向同步的国内价格变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由于不同的汇率制度之下汇率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汇率制度的研究实际是国际间汇率问题的基础研究之一。法定汇率制度分类是基于各国政府官方宣布的汇率制度安排的分类,其分类结果唯一。但在很多情况下,法定汇率制度往往与各国实际行使的汇率制度并不一致,因此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者更倾向于采用事实汇率制度分类。尽管国际上已经存在大量关于事实汇率制度分类的研究,然而国内的研究基本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2005年起,中国开始采用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安排,即在汇率安排中更多地考虑多边的汇率表现。而现存的西方事实汇率制度分类结果主要以双边名义汇率的研究为主,并没有考虑这种多边目标的安排,对于我们的借鉴性有限。本文的第五、六章对汇率制度分类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研究,提出了PURE事实汇率制度分类方案。该分类结果显示出各国汇率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的连贯性与过渡性,汇率波动幅度与各国国内CPI价格波动幅度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发现,在双边汇率波动幅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近二十年来有效汇率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少。这一发现说明,与以往传统的双边钉住不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各自的汇率制度中更多地关注多边的情况。此外,在对制造业国家的汇率制度安排研究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规律,倾向浮动或者倾向稳定的选择可能更多地受到历史安排、国内经济状况以及官方政治上需要等因素的影响。国际金融领域存在大量的争论和开阔的研究空间,部分文献中由于对细节问题的忽视,而存在一定问题。研究从基础数据的测算入手,对每个研究细节都仔细斟酌,以期获得较高的研究质量。文章从有效汇率理论的应用,价格竞争力比较,国际间价格行为、汇率制度安排等多个领域,对国际金融中的多边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此外,由于目前的研究基本专注于相对基础的领域,使得后续研究具有很好的拓展性和延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