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旬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 PREnSEcO模型,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旬阳县

  摘要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中心议题,作为人类长期社会实践和理论反思,已被世界各国所认可,并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得到了阐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公认或普遍接受的理论,特别是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层面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影响着可持续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实施。县域是国家实施行政权力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因此,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迅速成为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可持续发展观,运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指导,选取地处秦巴山区的旬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经济发展的优劣势、机遇,探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模式,不仅能够丰富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扩展研究领域,而且对于未来经济实现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
文章从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践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性,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的研究进展,以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为指导,基于实地调研与相关文献数据资料,运用数学模型、分析比较方法,据实深入系统地分析论述了旬阳县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及经济发展现状特征,运用所建立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REnSEcO模型)对旬阳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度进行了测评;探析了旬阳县经济发展的外在机遇与内在动力,进而从可持续发展视角,探讨了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架构与发展战略,构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模式、三大产业发展模式与地域经济发展模式,最后提出了旬阳县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措施。
本项研究取得如下结论:
(1)改革开放以来,旬阳县域经济发展经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后期农业为主的经济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全县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亿元)和新世纪经济的全面提速发展与转型,工业突破发展、农业稳步提升、三产优化发展的阶段(1999年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产值,2010年经济总量突破五十亿大关)。与此同时,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6.6:?44.6:?38.8),地域经济发展呈现出城乡二元化格局。
(2)运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PREnSEcO模型)对旬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实际状况测评结果表明,在一级评价指标中,资源、环境、社会三大系统均表现良好,各指标测评值都较高,表明基本处于可持续状态。而经济发展测评值处于0.207—0.8333之间,总体表现一般,反映出旬阳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症结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测评值为0.4996,不足全国水平的1/2,反映出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尚较低。尤其是财政自给率仅为0.207,表明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问题突出。其实质仍存在产业结构与地域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部门之间处于松散状态,相互间的联系与支持能力较差等矛盾与问题。
(3)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陕西省陕南突破发展的政策、“扩权强县”的政策以及西康高速、十天高速、西康铁路复线和襄渝铁路复线建设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国际国内市场消费需求转变是旬阳县经济快速、持续发展面临的外在机遇;与此同时,旬阳县域丰富的生物、水能、矿产资源,现实经济发展基础的支撑、政策与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旬阳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优势与内生动力。
(4)围绕县域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宏伟战略目标——经济规模扩张与经济总量增长,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提出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坚定实施可持续、生态化、特色化、增长极、城乡统筹及大推动等六大发展战略。
(5)结合旬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构建了经济发展的“工+农+科+商”紧密联合型发展模式、“旅+农+工+商”融合型发展模式、“绿色能源+水产养殖+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和“城建+旅游+文化+商贸”发展模式;工业构建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农业构建特色专业化发展模式与高新设施农业发展模式;第三产业构建旅游带动发展模式与现代物流联动发展模式;地域经济发展构建产业园集聚、绿色廊道和组团板块式三大地域发展模式。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PREnSEcO模型,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旬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