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要知难而上,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转变观念,转换角色,适应新的挑战,塑造人民教师的新形象。本文重点探讨了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发生那些转变,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具备那些素质,以及提高这些素质有那些途径。 全文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1.研究性学习的含义。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具有过程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3.研究性学习和传统性学习的联系。理论上探讨了两种学习方式的不同,实践上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研究性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说明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然性。4.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可以保持独立的探究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培养合作精神;增进独立思考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第二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角色转变。1.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到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仅仅关注教科书到既懂得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又懂得科研,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等等。 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必备素质。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的素质与以往各位教师从事学科教学所需要的素质有着显著的区别。以往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拥有的知识,主要由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要素组成,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除拥有原有的知识外,还要补充与研究性学习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新一轮课程改革相结合的目标体系和教法 、学法;必备的信息素养;常用的科研知识及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特征等。 第四部分: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素质的培养途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和系统,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法规政策、行政管理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家长的要求和外界舆论等因素的影响。本文重点探讨了师师合作、师生互动、学校培训、自我完善及考核评价体系的重建等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