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南大学人文学院718教育学综合之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 )。
A. 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
B. 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
C. 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
D. 学科教学知识教育学知识
【答案】B
【解析】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基本因素包括两个方面:①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教学才能高屋建瓴,有足够回旋的余地;②丰富的教育学知识,教师必须踏实系统的学习,掌握教育学知识,遵循教育、教学规律。
2. 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曾对人的学习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的两种类型是( )
A. 初级学习与高级学习
B. 初级学习与规则学习
C. 概念学习与规则学习
D. 概念学习与高级学习
【答案】A
【解析】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斯皮罗等人曾对人的学习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认为人的学习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①初级学习主要是掌握结构性知识的过程,学习者由此获得的是普遍的、抽象的事实、概念和原理;②高级学习则主要是获得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学习者由此获得的是与具体情境相关联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建构出来的。
3. “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 )的思想。
A. “泰勒原理”
B. “学术中心课程”理论
C. “实践性课程”理论
D.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理论
【答案】D
【解析】“着眼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属于批判课程论的倾向。“批判课程论”是美国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之一翼,另一翼为存在现象学。
4.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 )是建构主义学习的目的。
A. 意义建构
B. 协作
C. 会话
D. 情境
【答案】A
【解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概括为一种支持学习者意义建构的各种资源、关系、工具和情景性任务的组合。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5. 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 )。
A.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B.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合作阶段
C. 启动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D. 计划阶段 实施阶段 评价阶段
【答案】B
【解析】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研究发现,课程变革过程包括三个阶段:①启动阶段。在本阶段,课程变革的发起者致力于使人们支持课程变革计划,这需要对课程变革计划的目标作出解释,以使教育实践者理解和接受; ②实施阶段。课程实施的关键是对既定课程变革计划作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的需要;③合作阶段。在本阶段,所实施的课程计划已成为现行课程制度的一部分,这需要课程专家、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等密切合作、相互适应,以使变革计划不断进行下去。
6. 杜威所倡导的“主动作业”最终要实现的教育理想是( )。
A. 儿童的反省思维能力不断提高
B. 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
C. 儿童不断掌握更多、更深的理论知识
D. 为儿童塑造作为人的良好的“德性”——“善的意志”
【答案】B
【解析】杜威指出“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的生长的能力。”在杜威的思想中,他认为经验应该从儿童的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的、主动的体验,是儿童与外界积极交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7. 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
A. 技术兴趣
B. 学科兴趣
C. 学生兴趣
D. 社会兴趣
【答案】A
【解析】“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也称“技术理性”)的追求。“技术兴趣”是通过符合规律(规则)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它指向于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其核心是“控制”。
8. 差别模式的要旨在于比较( )与设计标准之间的差异,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
A. 课程表现
B. 课程内容
C. 教学目标
D. 教学目的
【答案】A
【解析】差别模式由普罗沃斯于1969年提出,其要旨在于比较课程表现与设计标准之间的差异作为课程改进的依据。
9.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 )是在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 “情境教学”
B. “随机访问教学”
C. “合作式教学”
D. “支架式教学”
【答案】D
【解析】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果斯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
10.回应模式是( )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
A. 斯太克
B. 泰勒
C. 帕里斯
D. 普罗沃斯
【答案】A
【解析】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的。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