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人际距离

【答案】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直接交往接触时所保持的相互间的客观距离。其类型包括亲密距离、亲近距离、交际距离、大众距离等。其影响因素包括:交往双方的相近性、个性互补性、外貌和个性品质的吸引力、个人能力专长、交往的频率、性别、交往的环境等。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倾向性和行为倾向性,体现了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亲密程度,可以进行客观的观察和测量。霍尔(E.T.Hall )把各种交往距离用英尺加以表示。

二、简答题

2. 从众有几种类型?

【答案】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根据外显行为是否从众,及行为与内在的自我判断是否一致,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三类:

(1)真从众

这种从众不仅在外显行为上与群体保持一致,内心的看法也认同于群体,是个人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它不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

(2)权宜从众

权宜从众是指个人虽然在行为上保持了与群体的一致,但内心却怀疑群体的选择是错误的,迫于群体的压力,暂时在行为上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权宜从众由于外显行为同内心观点不相一致,个人处于认知不协调的状态。人们既无法脱离群体,又必须从众时,心理上的调整全趋向于改变个人自身的态度,与群体取得意见上的一致;或者是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找出新的理由,来弥补观点与行为之间的距离,使认识系统实现协调状态。

(3)不从众

不从众的情况有两类:①内心倾向虽与群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动上不能表现出与群体的一致。这是表里不一致的假不从众情况。②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从众。这是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情况。

3. 群体思维与群体极化机制的异同点是什么?

【答案】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二者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1)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的不同点: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群体思维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度倾向于

要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可行方案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的倾向性思维方式。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②二者产生的机制不同:

a. 群体思维产生的机制。一是产生于群体成员间极高的凝聚力,出现群体思维的群体,往往是由于拥有相同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成员所组成。二是群体中出现的群体规则,成员认为群体非常崇高、不会犯错,已做出的决定不必再进一步讨论,只需要尽可能支持即可。

b. 群体极化产生的机制。一种观点为社会比较促进极化。在群体中,成员为了表明自身的价值,每个人都会试图比群体平均水平高一些,当自己的意见受到重视时,就表示自己比其他成员高明一些。另一种观点为争论与说服互动推动极化。在讨论过程中,当有人坚持不同意见时,群体中就会出现争论,说服也会随之而来。随着争论和说服的加剧,越来越多的成员会支持大多数成员的意见,也就是加强了对原本还可能被怀疑意见的支持。最后,成员会认为只有坚持这个意见才是正确的,于是推动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的相同点:

①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是群体决策中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都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非常普遍的概念。

②群体思维和群体极化都有可能对决策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4. 简要介绍凯利的归因三维理论及其意义。

【答案】凯利的三维理论是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对海德归因理论的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

,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时间或形态)激物(行为者对之作出反应的事件或他人)。这

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维理论。三维理论遵循的总原则是协变性原则。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行为的下列三个变量。

(1)区别性。即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他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

(2)一贯性。即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做相同的反应。一致性信息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

(3)一致性。即其他人对同一刺激是否也做出与行动者相同的反应。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

上述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我们对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我们就可以断定引发某种具体行为的原因究竟是来自行为者本身,还是来自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5. 试评态度形成的三种理论—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相符论。

【答案】(1)学习论

学习论(learning theory)即刺激—反应理论。

①霍夫兰的观点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是个人通过联想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感的过程加上评价组成的。联想包括强化和模仿:

a. 强化对态度形成有相当的作用。当个体的态度得到社会的赞许,它就受到了强化。

b. 模仿是通过对榜样人物形象(外部特征和态度内涵)的示范而产生的联想反应,榜样如果是强有力的、重要的或亲近的人物,引起模仿的作用更大。

②米德拉斯基的观点

教会儿童某种态度最好的方法是在儿童面前展示范型以引起仿效,即造型,并给予强化。 ③凯尔曼的观点

态度形成及变化的阶段:

a. 顺从(compliance )。指在社会影响下,个人仅仅在外显行为上表示与别人一致。

b. 认同(identification )。指由于喜欢某人、某群体或某件事,乐于与其保持一致或采取与其相同的表现。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分。

c. 内化(internalization )。把情感认同的东西跟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联系起来,给予理智上的辨认,做出是非判断。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

(2)诱因论

诱因论(incentive theory)把态度的形成看作是权衡各种可能情况的趋近和退避而后采取最好抉择的过程。多种诱因的相对强度决定着人最终的态度。

①认知反应理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

代表人物:格林沃尔德和佩蒂。

,而且这些理论要点:人对沟通所作的反应是伴随着一些积极或消极的思想(或者认知反应)

思想依次决定着人们沟通的结果,即是否改变其态度。人是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从而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②期望—价值研究(expectancy-value approach)

代表人物:爱德华。

理论要点:人在做抉择时总要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评价,力图采纳达到最好效果的立场。人们通过对预期后果的价值(value )及出现这种后果成功的可能性,即概率(probability )的估量,试

,其公式为图取得最大的主观效用(utility )

评价:这个理论把人的态度形成看成是有理性的、主动决策的过程,较学习论更为进步。但它把人的态度形成都看成是为得失而进行考虑的表现,则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并非事事都是通过决策形成的。

(3)认知相符论

认知相符理论(cognitive consistency theory)认为,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和一致。

①平衡论(balance the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