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授《咬文嚼字》一文时,指出从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中所用的工夫,我们即可见古人对用字的讲究,并让学生谈谈对“咬文嚼字”一词的理解。以下选项中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坏习惯。“咬文嚼字”是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有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咬文嚼字”是调整文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细心玩索,它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度。
问题:
[单选] 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中的某单元是关于古代议论性散文的学习,教师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篇目,下列文章适合学生阅读的一项是()。
《寡人之于国也》。《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时,举例阐释了什么是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下列例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授《鸿门宴》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该教师对此进行了解说。其中正确的一项是()。
“王”是名词活用现象,在这个句子里作动词,是“称王”的意思。此句是被动句,翻译成“先破秦进入咸阳的人,被称为王”。“王”是名词使动用法,“王之”翻译成“使之为王”,“之”是指“先破秦入咸阳者”。“王”是名词意动用法,可理解为“以他为王”,“王”与“之”是意动词与宾语的关系。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解《离骚》一文时,引用了《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书云》和《登幽州台歌》这三篇作品,希望帮助学生理解《离骚》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下面选项对这三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共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
感叹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心系国家的爱国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之情。表现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问题:
[单选] 阅读中国古代戏曲作品,是一种美好的文学享受。学完古代戏曲单元后,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悲剧戏曲篇目,下列不适合的是()。
《窦娥冤》。《赵氏孤儿》。《墙头马上》。《汉宫秋》。
问题:
[单选] 学习送别诗词时,教师举例阐释“送别诗词的悲伤情调”,下列诗句中恰当的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问题:
[单选] 教师在讲解《劝学》一文时,对“君子博学而日参醒乎己”这句话进行了解说。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而”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而”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问题:
[单选] 学习《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时,教师引用《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见梁襄王》进行对比。以下是对这几篇作品共同点的分析,其中正确的是()。
论述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充满辩证的思维方式,体现了孟子的力辩与巧辩。孟子“民本、仁政、王道”的思想的体现。属于古代议论性散文,体现了孟子的辩证思维与雄辩的口才。
问题:
[单选]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主要有婉约与豪放两种风格。学习完某单元宋词之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婉约风格的宋词。下列适合的一项是()。
苏轼《定风波》。辛弃疾《水龙吟》。柳永《雨霖铃》。范仲淹《渔家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