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据明朝万历《嘉定县志》记载“邑之民业,首藉棉布,纺织之勤奋,比户相属,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这说明嘉定()①棉纺织业发达②家庭开支依赖于织布收入③小农经济瓦解④农业经济商品化态势显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问题:
[单选]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
问题:
[单选] 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耕牛的极度缺少。B.精耕细作的需要。C.冶铁技术的落后。D.小农经济的局限。
问题:
[单选]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问题:
[单选] 《史记·河渠书》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浸,百姓飨其利。”该史书记载的水利工程是()
灵渠。郑国渠。都江堰。井渠。
问题:
[单选] 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地租体现了租佃经营的方式,由于租佃经营在江南地区比较普遍因此族田只在江南地区存在。
问题:
[单选] 《国语》一书记载了西周社会的经济状况:“公(诸侯国君)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表明西周时期()
A.贵族的收人主要依赖农业生产。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政府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生产。D.社会贫富差别拉大。
问题:
[单选] 宋代没有田产的客户(即佃户)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按宋代法律,客户退佃离开时,地主不得阻挠。这表明宋代()
A.政府户籍管理松散混乱。B.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弱。C.租佃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D.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减轻。
问题:
[单选] 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服役。这种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
问题:
[单选] 史学家钱穆曾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政策:“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符合此评价的是()
A.井田制。B.土地私有制。C.均田制。D.方田均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