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东汉时期,田庄经济规模庞大,占有大片土地、山林川泽,种植粮食、经济作物,经营手工、渔牧业;田庄拥有大量依附农民,向庄主交租、服徭役;田庄还拥有私人武装。据此能够得出东汉田庄经济的影响是()
A.古代官营手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B.古代中国农业自然经济的重要表现。C.古代国家分裂,中央集权的对立因素。D.古代封建经济发展的倒退,威胁统一。
问题:
[单选] “自嘉靖中年,田赋日增,田价日减,细户不支„„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是以租税不亏而庸调不足,生齿日繁,游手日众。”材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B.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D.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
问题:
[单选] 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
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
问题:
[单选] 唐代中叶,“官授田之法尽费废,则之所谓输庸调(纳税服役)者多无田之大矣”,有官员认为“按籍而征之”的传统方法弊病重重。为此,政府纳税改革的合理方向应是()
A.减免纳税。B.按人纳税。C.加征商税。D.按地征税。
问题:
[单选] 唐代均田制规定,丁男与中男,每人受田一百亩。唐初,唐太宗幸灵口(今陕西临潼县境),见“村落逼侧(拥挤),问其受田,丁三十亩。”这一现象()
A.反映了唐初人多田少的客观事实。B.说明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放任。C.奠定租庸调制推行的良好基础。D.促进了政府垦荒政策的实施。
问题:
[单选] 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问题:
[单选] 《礼记·王制》中有西周“田里不鬻(卖)”的记载。后在恭王三年(前920年)制作的卫禾皿上发现“贮”字,并释意为“贾、价、租典、特殊的土地易手”等。该现象()
A.丰富了井田制研究的视角。B.质疑了《礼记·王制》的真伪。C.进一步证实铁犁牛耕的成因。D.证实了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存在。
问题:
[单选] 魏晋时期寺庙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庄园里的依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他们丧失了原有受政府监管的户籍,世代在庄园里务农,把生产的大部分农副产品上交给佛寺的高级僧侣,还要为佛寺劳作服役,从事各种杂务,不准随意离开。“佛图户”的大量存在导致了()
政府赋役征发受到影响。生产耕作方式的改进。农副业产品逐渐商品化。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问题:
[单选]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妇受田百亩,以养父母妻子,五口为一家„„肥墒不得独乐,硗墒(质地差的土地)不得独苦,故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兵车素定,是谓均民力强国家。”材料说明井田制下()
A.出现土地兼并现象。B.农民拥有土地的支配权。C.土地经营相对公平。D.私田争夺公田的劳动力。
问题:
[单选] 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但社会贫富差距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B.土地买卖的加剧。C.铁犁牛耕的推广。D.井田制度的瓦解。